大學生村官是加強黨的建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七一前夕,華龍網記者兵分多路,采訪了王文明、唐青松、周曉琳、楊媚、翁發山、冉光建、汪金歡……等一系列大學生村官,欣喜地發現,年輕的他們,充分發揮互聯網思維,利用新媒體手段開展政策宣傳、經濟建設,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推動了當地黨的組織和經濟文化建設,為農村帶去先進思想和觀念,為基層組織注入了新的血液與活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可喜的新成就。(新聞鏈接)
這是新時代的青春之歌,是真正感人的一曲忠誠的贊歌,而不是搞笑的沙縣小吃廣告植入版。這是E時代群眾路線,完全顛覆了城里人對于農村的想像,什么結廬而居,村落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什么鳴鐘議事,喇叭通知,日出而作日落息……不不,不要小看互聯網進農村的普及率,現在農村工作,沒有互聯網思維,是不好推動了。
大學生村官的到來,讓E時代的農村工作,有了創新出彩的可能,而實現這個目標,就得下接地氣,上接E氣。像王文明、唐青松、周曉琳、楊媚、翁發山、冉光建、汪金歡……等大學生村官一樣,運用知識和堅韌,打造富裕新農村,接地氣是與群眾打成一片,全身心投入工作,接E氣就是腦子善于鉆研,用技術顯出效率。就是要有互聯網思維,要緊跟時代潮流,要有創新精神,要學會使用先進科學工具。
習近平說:努力使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也許某些大學生村官僅僅就盯著那個“流得動”了,以為當村官無非就是曲線就業,就是進城進體制的蹊徑捷徑,顯然是一廂情愿了,有為才有位,要想“流得動”,你前面得先“干得好”,要想“干得好”,就要“下得去、待得住”,這是最老實也最有效的辦法。
接地氣,便會獲村民信任,信任你,你是多面手,主心骨,不信任你,你是城里嬌驕娃,來這“熬資歷”的,“鍍金”的,“作秀”的,大學生村官,一定不要學那些視個災察個水,還要老農民或者部屬背著過水坑,生怕臟了新皮鞋那種官,只有融入時代,融入集體,才能找到被需要的感覺,找到價值實現的感覺,找到有作為的感覺,才能自自然然獲得堅持下去的動力源泉,才能做“永久牌”而不做“飛鴿牌”。
同時,光是心到了,有決心有意志了,還不行,還得顯本事,大學生村官比農村人厲害一些的“武功”,無非是知識,無非是眼界,無非是人脈,無非是技能,王文明等村官,可謂是找準了角色,摸清了實情、祭出了實招、干成了實事,打開了局面。
下接地氣,上接E氣,兩招使好天地寬,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老號召里有新含義,大學生村官們,請當好村“兩委”班子的“參謀”,做好村情民意的調查員、實用技術的推廣員、文明新風的倡導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遠程教育的播放員、環境衛生的監督員……做到了這些,何愁村民不歡迎?何愁不出億元村?何愁集體事業和個人前程不光明?
(版權聲明:本文為華龍網原創首發,版權所有。轉載時請務必標注來源“華龍網”和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