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村級組織換屆已經拉開序幕,很多有識之士想借助“村官”這個平臺,施展自己的才華、為鄉親做點貢獻,這種美好的初衷值得肯定和鼓勵。前不久,央視“尋找最美村官”大型公益活動有一句臺詞—“好村官,得有量”,深有同感。
好村官,得有度量。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與人相處時只有心寬量大,才能和諧共處,方能發揮團結的力量。作為村官,生活在群眾之間,如果心胸狹窄,缺少容人、容事、容言的胸襟和雅量,不僅搞不好村級班子內部的團結,也搞不好與群眾的團結,最終只會脫離群眾,成為“孤家寡人”。村官要有待人處事的度量、不計恩怨的雅量,聽到夸獎不驕,受到指責不躁。學會尊重群眾的意見和評價,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這樣才能凝聚人心、贏得尊重,使全村上下思想同心、行動同向,奏響干事創業的“大合唱”。
好村官,得有能量。這種能量是一種帶領群眾干事創業的決心,一種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的精神。一些村官談規劃頭頭是道,干實事避重就輕,一屆下來,村里面貌依舊。恩施洲店子坪村村支書王光國率領村民撲下身子在懸崖絕壁上鑿石修路,自始至終帶頭一錘一錘打炮眼,一鏟一鏟撬石塊,歷盡艱險,耗時數載,終于為村民修通一條12公里長的致富路,被當地人稱為“愚公支書”。作為村官需要的就是這種“愚公支書”堅守夢想、埋頭苦干的精神,在改善民生過程中,善于發揮集體的力量和個人的正能量,不等不靠、不畏艱難、堅持不懈、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勝。定能事成名就,百姓記心頭。
好村官,得有膽量。這個膽量就是勇于創新,敢于抓住發展機遇的勇氣和魄力。隨著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重視,農村發展也將迎來一個新的黃金期。能否順應改革浪潮,抓住發展機遇,重點是看農村關鍵中的少數人——村官,有沒有勇氣和魄力。大家都不會忘記,1978年安徽小崗村18位農民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按下鮮紅手印,實施了“大包干”。 這一“按”改變了中國農村發展史,創造出了“敢想敢干,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農村的發展關鍵在改革,重點在創新。村官要勇于突破體制機制的束縛,積極圍繞土地流轉、農業經營體制機制、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領域大膽嘗試,爭做農村改革創新的踐行者、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