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4個世界糧食日,主題為“節約一粒糧我們在行動”。
還記得父母對我講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也記得老師的第一節啟蒙課便是教我們一遍一遍地朗讀李紳的《憫農詩》;更記得全球仍有數億人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的殘酷現實,所以愛惜糧食、拒絕浪費的愛糧理念早已經深深地刻在我的頭腦里。不管是自己做飯還是外出吃飯,我都自覺做到“光盤”,碗里的米一粒都不剩下,偶爾遇到吃不完的情況也會打包帶走,回家后繼續把剩菜剩飯消滅干凈。
我國糧食種植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糧食多年以來增產增收,已經能夠保障國民日常的糧食需求,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危機感不能忘諸腦后,因為糧食安全關系著國家安全,也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在身邊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公款吃喝后的一片狼藉,食堂里學生們剩下的一個個幾乎沒有動過的餐盤,餐館服務員倒進垃圾桶里的一桌桌飯菜......生活的富裕不代表可以忘記勤儉節約的良好風氣,對于糧食的那份珍愛之情雖在和平年代也應該繼續保留。“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希望“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朗朗上口的詩歌能夠繼續傳播下去,希望更多的人像我一樣,加入到愛糧惜糧的隊伍之中,讓每一天都成為“愛糧日”。(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