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采訪,結識了不少大學生村官。時間長了,便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前不久,西部地區的一位大學生村官向記者講述了他融入農村的情況。言語中有喜悅,但也透出些許無奈。他說,現在的他,常年穿一件皺巴巴的廉價西服和解放鞋,抽幾塊錢一包的香煙,甚至指甲里有泥也不去洗。在群眾眼里,儼然是一個本土村干部的形象了;在工作方式上,也越來越像他的啟蒙老師——60歲的老書記,對于上級來人,總是不吝展現憨厚老實的一面,寫匯報材料不惜筆墨錦上添花;村民家有紅白喜事,逢請必到,喝酒、打牌、抽煙樣樣來。老書記對他的表現十分滿意,拿他當親孫子看待,甚至放出話來,要培養他做接班人。在外人看來,他很接地氣,里里外外透著農民的本色。可他的苦惱也因此而生,在一次和記者QQ聊天時,說出了積壓已久的苦衷:“很多時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誰,當初的熱情似乎已經冷卻,當初的夢想似乎變得遙遠,常常覺得自己面目可憎。”
這位村官道出了自身矛盾的心理,也提出了一個有待正視的共性問題,那就是我們如何正確看待融入農村、融入農民?
誠然,了解風土人情、尊重鄉風民俗是大學生村官的必修課,也是老百姓衡量大學生村官是否真正熱愛農村、親近農民的試金石。許多群眾正是從村官的言談舉止中,評價他們是不是值得信賴的“自己人”。于是,多數大學生村官初到農村,總把說農家話、吃農家菜、穿農家衣,作為工作的“敲門磚”。陜西省略陽縣白水江鎮甘溪溝村主任助理馬武陽寧,在走家串戶時發出了“寧洗褲子也不擦凳子”的感悟。他說,秦巴山區的農村,很多家庭還住著上個世紀的土坯房,來到老百姓家中,個別干部習慣于掏出衛生紙擦板凳、墊屁股,生怕弄臟了自己的衣褲。豈不知這一擦一墊,擦出了干部與百姓的隔閡,墊出了干部與百姓的距離。為避免信任危機,他努力做到村民給水就喝,不管有沒有水垢;給板凳就坐,不管有沒有灰塵。如此這般,他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認同。
然而,贏得村民認同只是開展工作的第一步。大學生村官的真正價值在于用自己的理念、知識,在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管理、文化惠民等方面注入創新元素,讓古老的鄉村煥發生機與活力,讓老百姓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而不是一味追求淺層次的融入,更不是被同化,既要“入鄉隨俗”,更要“移風易俗”,通過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改變傳統業態,培植新興產業;摒棄陳舊觀念,引領新的風尚;告別落后陋習,擁抱現代文明……
河南省大學生村官魏華偉,在“融入”與“引領”雙股道上都邁開了堅實的步履,成為村官群里的佼佼者。這位清華大學的法學碩士,2008年剛到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這個全國聞名的“艾滋病村”時,有一次和村民聊天,一個老大爺起身要給他搬凳子,魏華偉卻一屁股坐到了磚頭上。他還與身患艾滋病的馬大娘同吃一鍋飯,幫她解開思想疙瘩,群眾稱他是把百姓當親人的好干部。但魏華偉并沒有因此沾沾自喜,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激發群眾的創業熱情,帶領群眾刨窮根。于是,他克服重重困難,組建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了飼料廠,成立了村腰鼓隊,成為引領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心骨”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和政治學雙學士學位的湖南大學生村官秦玥飛,為了入鄉隨俗,改變了很多生活習慣,包括減少洗澡次數、印著英文字母的T恤反過來穿等。但同時,他也不忘初心。為了改善村里的基礎設施,他發揮自己的優勢,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硬化道路、安裝路燈、改擴建敬老院等。有趣的是,每次出差,他都會換上體面的西服、拎著公文包,甚至理個新潮的發型出現在投資人面前,一回到村里,他便脫掉西服,重新穿上解放鞋下田。兩種不同狀態的自如切換,既贏得了村民的信任,更給村民帶來了實惠,給村莊帶來了變化。
大學生村官只有做到入鄉隨俗,才能真正體味群眾的喜怒哀樂,激發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但如果落入俗套,一味迎合,就會弱化創新思變的責任擔當,也難以取得不俗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