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大學生村官在某網絡論壇發了一篇“吐槽帖”,抱怨自己入村近兩年時間,卻依然“無用武之地”,在日復一日的繁瑣小事中消磨時光,不但實現不了帶領農民致富的愿望,甚至連自己的人生價值都找不到了。一時間,眾多圍觀者競相七嘴八舌分析原因,有的說這是村干部對大學生村官不放手造成的;也有人說這是所學專業與農村工作不對口造成的。
這篇帖子折射出少數村官的迷茫心態。他們雖身在村官崗位,卻對如何發揮特長、融入農村、履職盡責沒有頭緒,更找不到突破口。因而事事被動,總有一種有勁使不上的感覺。
由此,記者不禁想起了不久前在廣州采訪時遇到的一位大學生村官。
他的名字叫徐和君,現任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鎮民興村黨支部副書記,到村工作已有7個年頭了。
徐和君并非明星村官,但只要和他一接觸,誰也不能否認他是一位優秀村官。作為一個外鄉人,一個非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卻在村官崗位上干得風生水起,讓人刮目相看。最近他就干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為村里制定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南沙區晉級為國家級新區、自貿區之后,徐和君敏銳地感覺到了發展機遇,他大膽向書記建言要發展村級生態旅游。書記很感興趣,交給他放手去做。他并無規劃方面的專業背景,也深知憑自己一人之力不足以完成這項任務。在梳理過手頭的人脈關系后,他抓住華南農業大學黨支部和基層結對活動的機會,主動與他們接觸,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來村里調研,并簽訂了一個合作協議,利用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力量將民興村打造成新型農村示范村。這件事,村里沒有花一分錢,就得到了一份起點高、可行性強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規劃雖非完全出自他手,卻實實在在是他的功勞,讓村兩委和村民對他刮目相看。
第二件事是村邊有一塊約700平米的土地,因為地塊小,村里覺得不堪大用,一直荒廢著。徐和君覺得老這樣荒著也不是個事,特地跑到政府查規劃。這一查不得了,這塊地竟然是建設用地,雖然不大,開發價值可不小。可用來做什么比較合適呢?徐和君問遍了朋友圈,最終把主意打到了村書記身上。原來,書記有個朋友是做高品質蔬菜種植的,有一次在村里閑聊時提到,想把企業搬到村里,建一個產銷一條龍的蔬菜種植基地。當時徐和君沒有吭聲,卻默默記在心里,如今想起來,這塊地簡直就是為此量身定做的。企業的辦公樓可以蓋在這塊建設用地上,另外,本村很多蔬菜種植戶還能夠依托企業解決銷路問題。這豈不是一件雙贏的好事?經過徐和君的斡旋,如今,這家企業已在民興村安家,每年不但上交村里5萬元租金,還收購村里的蔬菜直接銷往城里的大超市,大大提高了種菜的效益。
從徐和君身上可以看到,村官要想有作為說難也不難,關鍵要做有心人,不當看客,主動發揮自己的優勢,主動抓住機遇,找準工作著力點。村莊雖小,事務很多,政策宣傳、科技推廣、創業致富、文明引領等等,大學生村官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可不少,如果被動等待別人重用自己,只會錯失機會,久而久之給當地村干部和村民留下“無用”的印象。
徐和君的本事就是善于主動積累人脈關系,并把這些關系轉變成自己的“外援”,用來推動村莊的發展。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作為大學生村官的你,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如何把這一優勢變成在村工作的敲門磚?專注于這兩點,相信你再也沒有時間嘆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