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畢業生秦玥飛畢業后并沒有選擇高級白領工作,而是選擇歸國,成為湖南省衡山縣賀家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再也沒有脫離過“土地”兩個字。(10月16日信息時報)
耶魯大學的畢業生當大學生村官,真是有點不可思議,甚至令人懷疑這一行為是在做秀,或者秦玥飛是一個高分低能無處可去的“海帶”。看完報道,才發現這真的是一個懷揣改變鄉村面貌的新時代有志青年的奮斗故事。
秦玥飛對公共事務比較感興趣,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實現了個人志趣和社會責任、道義擔當的理想融合。與大學生村官隊伍中的一些“無奈者”們相比,無疑有層次之別。而這正是秦玥飛能夠真正扎根農村并做出實效,當選最美大學生村官的關鍵所在,這既是秦玥飛個人之幸,也是鄉村發展的現實需要。
客觀地說,留在城市才有發展前途的觀念深植于多數大學生腦海中,很多人把當村官僅僅看成臨時過渡。其實不然。城市固然能提供成長空間,但鄉村也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發展鄉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政府對鄉村扶貧工作高度重視。
中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1990年的73.5%降至2014年的4.2%,這樣的成就得到國際普遍贊譽,有外媒甚至稱之為“中國奇跡”。毫不夸張地說,這樣的“奇跡”給有志青年提供了一個施展能耐的廣闊舞臺。報道中,“秦玥飛們”便趁此風潮干得風生水起:幫助農民改善水利灌溉系統;為孤寡老人建立集生活和輕勞動于一體的現代養老院;利用熟悉“互聯網+公益”的優勢,發起組織“黑土麥田”公益組織,運用眾籌的方式與公益事業相結合,切實改變偏遠鄉村的面貌……
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發言中,習近平主席向全世界宣布未來5年中國要實現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此,需要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而在這個過程中,智力扶貧無疑起著關鍵作用。誠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扶貧必扶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有效實現智力扶貧,對具有新觀念新思想的新時代大學生而言,無疑大有文章可做。 (作者胡欣紅,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