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大學生村官上任伊始,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往往是搞調研、摸家底。調研對于大學生村官來說,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選派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目的之一就是建立一支熟悉基層、對基層群眾有深厚感情的干部隊伍。大學生村官上崗后,如何盡快融入村里?調研是一把有效的鑰匙。通過調研,可以走進百姓家庭、田間地頭,與村民面對面交流,零距離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希冀,感受他們的疾苦,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他們辦實事解難題,贏得群眾的信任。如果沒有主動的姿態、真誠的交流,村民對村官就消除不了陌生感、隔閡感,又怎能和盤托出內心所思所想所欲?村官只要以心交心,調研收獲的就不僅僅是村情民意,還有真摯的情感。
在大學生村官肩上,擱著一副沉甸甸的重擔,那就是帶領村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但很多大學生村官從家門到校門,對農村知之甚少,實踐經驗一片空白,怎樣才能因地制宜,找到村莊未來的發展之道?辦法仍然是調研。村里有什么資源,有什么優勢,適合開拓什么產業,村民擅長做什么,村里的能人大戶們有什么寶貴的點子……這一系列問號,坐在辦公室里,任你苦思冥想,也沒有現成答案。只有多跑多問,才能結合實際、理清思路。如果宅著不動,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做法,極有可能不接地氣,水土不服,只是看上去很美,做起來卻行不通。
調研雖然重要,但不是人人都重視。有些村官往往不調查、不研究,而是圖省事、走捷徑,在網上剪剪貼貼,東拼西湊一篇所謂的調研報告交差。對于此類投機取巧的行為,主管部門出拳整治,有的要求返工,有的亮出黃牌警告。這些舉措與其說是處罰,不如說是一次嚴厲的提醒:調研必須身入心入,下足“笨”功夫。
無數優秀村官的成長經歷表明,調研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網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花費大把時間和精力調研,才會有所斬獲,有所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