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渭南市大學生村官再就業存在一個怪現象——考錄的獨木橋上擠的人多,創業致富的路上走的人少。越是艱苦貧困地區,這種現象越是嚴重。
其實,不是大學生村官不想創業,而是在他們的心中,對創業有著“三怕”。一怕費心盡力,別人卻認為不務正業。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大學生村官是行政事業單位干部的后備軍,利擔任大學生村官的這幾年,考公務員、吃“公家飯”,才是公認的大學生村官“康莊大道”。二怕年紀太輕,村民認為本事不夠。大學生村官雖然有知識,但在村民眼中終究是個剛出校門的“新”人,在致富創業上“翻不起大浪”。三怕“萬”里有一,失敗風險難以承擔。任何創業項目都存在一定的風險,但多數風險對剛出校門,沒有資金、缺少經驗的大學生村官來講的都相對較大,失敗的后果他們難以承擔。不僅如此,對于想要創業的大學生村官,他們還有“三苦”。一是苦于無項目可選;二是苦于無資金扶持;三是苦于無技術指導。“三怕”與“三苦”,讓大學生村官在創業的道路上裹足不前。
要破解“三怕”“三苦”的困擾,就需要用“雙手”為大學生村官撐起一片放飛創業夢想的“天空”。一只是“無形的手”,解決看不到的認知問題。一方面,引導大眾把關注的熱點從大學生村官考上了哪級公務員上、選聘到哪個事業單位上,切換到在村有沒有創業計劃、有沒有具體實現創業計劃上來。另一方面,要讓直接管理大學生村官的鄉鎮黨委認識到,大學村官是選來“培養的”,不是雇來“打雜的”;是農村建設的“參與者”,不是機關工作的“鐘點工”,要把他們從機關瑣事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神投入到創業中去。另一只是“有形的手”,解決摸得著的現實問題。政府出錢,為貧困地區大學生村官創業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無償的創業啟動資金,降低他們經濟壓力和風險。多方出力,充分發揮他們有知識、懂網絡、接受新事物快的優勢和特點,定期為“村官”量身打造一批“精、準、好”的創業項目,把“村官”跑項目變成項目找“村官”,尋求相同或相關聯產業的成功企業指點迷津,助推他們創業夢的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