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招錄考試于本周末在全國各大重點城市舉行。與此同時,福建省也于近日發布公告,計劃從應屆優秀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畢業生選調大學生村官800名。(11月23日國家公務員考試網)
一方面,大批在職大學生村官趁此機會擠破腦袋邁向“機關門”,另一方面,剛邁出大學校門的應屆畢業生又爭先恐后的加入大學生村官隊伍。矛盾的背后,道出了當今大學生村官的現狀。
大環境造就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傳統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有不小的影響。同時在父母的眼中,也期待孩子有份“體面、穩定”的工作。加之,大學生本人對公務員隊伍的一知半解而趨之若鶩也加劇了此現象。
落榜者視大學生村官為“跳板”。除了極少數人能一舉中第,絕大部分考生則只能望洋興嘆,一些落榜者于無奈中選擇當一名大學生村官。筆者曾參與過大學生村官錄用考察,面對“為什么考大學生村官或當了村官以后有什么打算”問題,不少考生直言不諱的說“可以到基層鍛煉,考公務員有優勢”等。而在平時的工作中筆者也接觸到不少大學生村官,考試似乎成了他們的核心任務,進入體制內則成了他們的奮斗目標。
干得好不如考得好使村官變學霸。目前大學生村官的制度還在進一步的探索當中,在考核機制與出路沒有掛鉤、出路尚未完全暢通的情況下,生活現實的壓力也使得本懷“三農夢”的村官們被迫成了一名“考霸”。
當然,大學生想通過幾年的基層鍛煉走上公務員的崗位,來更好的服務農村建設,這也無可厚非。可是,當大學生村官成為了進入公務員隊伍的“敲門磚”,成為職業選擇的跳板,這就完全背離了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初衷,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人財物資源浪費。
這些問題亟需引起大學生村官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視。無論是制度設計、教育培養、服務管理、日常考核還是出路引導等都需進一步的規劃和完善。只有讓一心服務“三農”發展的村官腳踏實地的施展才華,讓青年畢業生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農村廣闊天地當中來,才能真正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入骨干人才,才能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最大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