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融入基層,有很多學問。比方說,不會講老百姓喜歡聽、聽得懂的“田頭”話,只會講官話、套話,就難以取得群眾認可和信賴。
不久前,一位新聘大學生村官專門找到我“訴苦”,說起到崗第二天的一件“尷尬事”。村主任帶他下組開展工作,并讓他作一個簡短的交流發言,他便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講稿開始念,剛開口村民們就交頭接耳、笑聲四起。這位村官委屈地對著我“吐槽”:“我認真查資料,連夜寫了2個小時的發言稿,為什么才講了第一段就沒人聽了?”
于是,我給他講了一個故事,那是我當大學生村官時聽一位村民講的。內容是這樣的:以前,鎮上有個領導到村里檢查工作,開口就說,“下面我講三點,第一點……”這位村民當時是帶著諷刺和調侃的語氣講完這個故事的,不禁讓我警醒:基層群眾根本不愛聽這些空話套話,在他們眼里,說這些沒用的,還不如給他們說點實在的。我很認真地告訴這位新村官一個簡單的道理:“與群眾交流的時候,千萬別把講稿拿出來。”在你拿出講稿的那一剎那,你和群眾的距離就不只是“一紙之隔”,而是疏遠了很多。
基層群眾很質樸很直爽,和他們講話,要學會講場合,學會“不講究”。盡量選在晚飯后上村民家,大家圍坐在爐火邊,喝著農家清茶、醇香米酒,伴著水煙筒的咕嚕聲閑談家常,時不時對上兩句山歌,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才能聽到基層最真實的聲音,感受最真實的基層生活。具體交流的時候,不需要分幾點、幾層意思,有話就直說,你講清楚、他聽明白就行。對仗工整的短句說一大堆,不如切合實際地舉一個小實例,行云流水的排比講一長串,也不如發自內心地表達一回真感情。 (作者現任職于云南省鎮沅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