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優秀青年立志農村、扎根農村,成為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帶頭人,教育部啟動“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多少優秀青年放棄城市體面的工作,優良的環境,帶著一腔熱血來到農村,準備一番作為。時下農村對大學生的渴求,也看到了大學生能夠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有所作為。同時需要看到,農村大學生村官遭遇高流失的事實,我們面臨著如何“留下”大學生村官的緊迫難題。
其實在基層實際當中,大學生村官這個“官”,一直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大學生進村工作,既不算村干部,又不算鎮干部,且沒有正式編制,待遇只是按規定發放一定生活補助,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村官的積極性,直接導致前兩年村官流失相當嚴重。
在如今的村干部中,由于年齡結構和知識程度的差異,他們對電腦知識和新興科技通訊技術了解得少之又少,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黨中央提出了大學生村官計劃,要讓每個行政村配有一名大學生村官,這不僅僅緩解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為大學生們提供了鍛煉自我的舞臺,為基層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增強了基層干部隊伍的戰斗力。一些地方對選派大學生教育培養不夠,沒有對他們進行相關專業技能的培訓,到農村以后,多數只是“寫寫稿子”,淪為“支書秘書”,有的常年待在鄉鎮政府,村官名不副實;村官的管理不能“聽之任之”。
俗話說,引鳳還需先筑巢。要把大學生真正吸引到農村基層工作,就必須先為大學生村官筑好成家立業之“巢”。倘若待遇太低,大學生村官流失在所難免,因為很大一部分大學生選擇去當村官并不是因為想當官,而是迫于就業壓力,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學生村官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