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30歲的大學生村官、廣東代表團洗潤霞動情地說,我回到農村,是有個夢想—為村里孩子上學修條路。她建議給大學生村官更多關懷,不要讓大家為了夢想回到農村又為生計離開。總書記說,要關心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包括婚戀問題,給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扎根基層、實現(xiàn)夢想。
夢想很美好,現(xiàn)實很殘酷。這句話,大約是很多對農村有著深厚感情,懷揣著青春夢想和激情干勁來到農村,最終在跑腿打雜、柴米油鹽的現(xiàn)實面前敗下陣來的大學生村官們的真實寫照。隨之而來的,還有大學生村官對人生和前路無盡的尷尬與迷茫:我們算什么人?是“臨時工”還是“創(chuàng)業(yè)者”,是“未來公務員”還是“潛在失業(yè)群”?我們的出路又在哪?是仍然披著夢想那華麗的“外衣”踽踽前行,還是在現(xiàn)實的道路上“從善如流”?……面對這一連串的問號,回答他們的除了 “選擇在你自己手里”、“夢想只有你自己堅持”之類食之無味的“心靈雞湯”之外,是否還會有其他不一樣的答案?
如何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當大學生村官洗潤霞帶著問題和期盼站到了習總書記的面前,總書記一番關切的話語給出了讓人暖心的答案: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實現(xiàn)夢想。“創(chuàng)造條件”四個字向大眾明確地傳遞著一個信息:在大學生村官實現(xiàn)“農村夢”的路上,不能僅僅只依靠他們自己的“單打獨斗”,更需要我們黨和政府的群策群力。那么,黨和政府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筆者愚見,認為關鍵在于幫助他們找到“兩感”。
一是找到存在感。過去,很多地方在招募村官的時候,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招募、輕培養(yǎng)”的傾向,很多大學生村官本想著打農村有番作為,無奈到農村后卻多是在跑腿打雜,從滿腔熱情到變成可有可無的 “便利貼式”干部。在農村工作中的存在感很低,甚至找不到存在感,也使得很多村官本有意愿留在農村工作,卻無法繼續(xù)在農村工作。創(chuàng)造存在感,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各級黨委政府首先要充分認識大學生村官的知識優(yōu)勢、年齡優(yōu)勢,絕不僅僅只把他們當做是“臨時工”,而是要把他們作為助力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管好用好讓大學生村官充分發(fā)揮能量。作為主管部門要綜合科學分析研判大學生村官的專業(yè)特長、工作能力和個人品行,合理配備崗位做到“人崗相適”,讓每一個村官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要針對大學生對農村工作、農民群眾了解少、經驗少的現(xiàn)狀,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村官開展群眾工作、業(yè)務技能的培訓,要安排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干部“一對一”幫助他們盡快進入角色。對于有干勁、有帶富致富潛力的大學生村官,要盡可能地提供資金、政策和制度上的便利,幫助他們在農村實現(xiàn)“創(chuàng)業(yè)夢”,帶動村民實現(xiàn)“致富夢”。唯有找到在農村中的 “存在感”,真正實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認可,才能真正扎根農村、實現(xiàn)夢想。
二是找到歸屬感。在現(xiàn)實中,大學生村官計劃對于一些地方政府來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yè)難的“臨時工程”,而不是回引農村人才、積蓄農村建設力量的“歸巢工程”。大學生到農村當村官,無論是黨委政府、村組集體還是粗呢你,都只當他們是來“到此一游”的渡客,而不是將他們視作會留在農村的“自家人”,對村官的工作、學習、生活和思想也不了解、不關心、不關注,有了問題麻煩也不會去找大學生村官。這就造成很多大學生村官對農村來說就像是“編外人員”的尷尬,總是缺少了一種“自己人”的自在,大學生村官能否找到在農村的“歸屬感”也同樣影響著他們是否留在農村的選擇。從這個層面來講,黨委政府自身首先要轉變觀念,不要把大學生當村官的選擇看做就業(yè)路上的“不得已而為之”,而要從思想上、行動上充分肯定他們扎根農村的這一選擇,像關心自己家的孩子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和思想,甚至就像習總書記所講,他們的婚戀問題都是我們關心的范疇。要把他們看做村集體大家庭的一份子,向農村、向老百姓介紹好、推廣好,讓“對農村有著深厚感情”的大學生村官,也能感受黨委政府、農民群眾對他們深厚的感情,并在這種“有來有往”的情感中,真正對農村產生家一樣的歸屬感,才會在思想上、行動上真正向農村靠攏、向農民靠攏。
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當然有距離,而縮短大學生村官們的“農村夢”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除了他們的勇氣、決心和堅持之外,還有我們伸出的一雙溫暖而有力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