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大學生村官桂千金,登上北京人民大會堂的39級臺階,健步走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場。四年履職,一位江西資深人大代表評價這位團里最年輕的全國人大代表:“‘娃娃代表’長大了。”(中國新聞網)
今年的全國人大代表中有11位大學生村官,人數不算少,且村官代表帶來的多是原汁原味的“鄉土建議”,事關“三農”問題的“硬貨”,可是,兩會期間鋪天蓋地的報道中鮮少見到他們的身影。
11位大學生村官代表皆出生于85年左右,按年齡來看,這些代表大部分來自2008年中組部首批大學生村官計劃招聘的大學生,他們不僅是覆蓋了我國超過三分之二的行政村的40多萬在崗大學生村官的代表,也是中國千萬“三支一服”青年群體的縮影。這些放棄優越生活條件來到艱苦地區工作的年輕人,關心國家發展、憂心經濟走向、掛心民生難題,長期的農村工作讓他們對很多基層問題都不乏真知灼見。因此,兩會應該重視這個年輕群體,多多聆聽他們的“鄉土建議”,給大學生村官代表一個“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機會。
毋庸置疑,大學生村官代表是農村問題的最佳“傳聲筒”,是最貼近民情民意的一群人。他們長期工作和生活在“三農”最前沿,參與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見證著農民一步步走向小康的步伐。無論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農村最為突出的土地流轉矛盾,還是最讓政府頭疼和關注的失地農民保險難題,大學生村官代表們都有長期的關注與思考,尤其是近幾年好多大學生村官通過優異的表現當選了村支部書記、村主任,他們作為農村“大管家”的經歷使其對農村問題的認知更加全面、系統,這比任何調研都有價值的一手材料,參考這些建議可以讓農村問題的解決少走一些彎路。
“十三五”的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在于如何落實。不管政府出臺的好政策多么切合農民利益,若農村不能用好用足好政策,再美好的愿望也會“竹籃打水一場空”。讓好政策在廣大農村落地開花,大學生村官作為農村后備干部,是今后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成小康、脫貧攻堅、農村文化宣傳、城鎮化、消除城鄉差距等問題最可依賴的中堅力量。鑒于此,媒體應該多給這些年青人展示成績的機會,讓他們通過兩會這個平臺把“鄉土聲音”傳播出去,讓社會更全面、客觀地認識農村問題。
人民網上大學生村官留言:“希望官方更關心我們的發展。”這是大學生村官的真實心聲,是對整個社會的大聲呼吁,希望媒體不要忽視這個年輕的群體,為其提供更多的發聲機會,讓社會多聽聽他們對于農村問題的“鄉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