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大學生村官在給本報的來稿中提到,他所任職的村有一位村民,打拼多年屢遭挫折,心情很是郁悶,于是便通過網絡聊天工具,向他吐露困惑,希望得到必要的幫助。于是,這位研究生畢業的大學生村官,便網來網去,在網上給村民回復了長達上千字的內容,重點講了《士兵突擊》中許三多堅定信念、永不放棄的故事。然而,那位村民卻再無回音,這位村官感到納悶。
這位村官與村民在線交流的做法,引發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那就是村官與村民朝夕相處,抬頭不見低頭見,雙方之間以在線交流的形式是否接地氣?能否收到預期的效果?雖然結論見仁見智,但卻可以說道說道。
誠然,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年輕人往往習慣于網上交流,既方便又快捷。問題是,對于“三留守”人員居多的農村,這種時尚新穎的溝通方式,有時會遭遇水土不服的尷尬。很多情況下,村干部與村民的交流,不單是為了傳遞信息,還包括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鳴。透過交流者的語氣音調、一顰一笑,對方會感知你的內心世界、喜怒哀樂。鍵對鍵往往代替不了面對面,不主動走到群眾家中噓寒問暖,是無法搭準情感脈搏的。要想群眾對你講真話、道實情,就得多跑動、多交心。
由大學生村官成長為河南省泌陽縣縣長的魏華偉,就是一名懂民心、贏得口碑的基層干部,他原來任職的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是個有名的“艾滋病村”,全村十分之一的人都是艾滋病毒攜帶者,一般人聽到都會敬而遠之。可魏華偉入村僅2個月,就把全村700多個農戶一家不落地走訪了一遍。文樓村6組的馬大娘身患艾滋病,連親戚朋友都跟她劃清了界限,馬大娘幾次想到了自殺。魏華偉得知后,一次次登門拜訪,跟老人同吃一鍋飯、同坐一個桌,拉著她的手跟她拉家常,讓孤獨的馬大娘感受到了溫暖,見人就夸:“華偉就像我的親生兒子一樣。”
在優秀大學生村官身上,普遍具備著親民為民的優秀品質。出生于山東的大學生村官西寧,把江蘇省靖江市生祠鎮東進村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一腔熱情全部投入到了村民身上。道路拓寬需要征地,村里的許姓奶奶起初堅決不同意,西寧三番五次去許奶奶家拉家常,一來二往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征地問題迎刃而解。
魏華偉、西寧等優秀村官的經歷告訴人們一個樸實的道理:只有走進村民的心,才能贏得村民的情。而走進村民的心,僅靠網來網去是遠遠不夠的。村民判斷干部的好壞,不但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而且行勝于言。這也許就是本文開頭那位村官未能得到村民回應的原因吧。如果當時他能主動找到受挫村民聊聊,幫助分析原因,面對面地關懷,心貼心地安慰,用真情驅散他心中的陰霾,或許就是另外一種結局。
農村是熟人社會,情是鄉土文化的核心元素,農民奉行的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處世之道。因此,大學生村官在與村民打交道的過程中,要多打感情牌,別讓冷冰冰的鍵對鍵,代替面對面的熱心腸。這樣說,不是要一味排斥在線交流,而是盡量少用,或者線上線下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