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奮勇拼搏,人民物質條件日益改善,已基本全面實現小康。人民衣食無憂,資本主義市場活躍,大量的社會主義資本涌向農村,投資農業,在一定條件下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緩解了“三農”問題。
但是,凡事我們都應該看到事物的兩面性。一直以來,各地農村流轉土地實踐中也暴露諸多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毀約棄耕”現象。承包戶剛和農民簽訂了年限不等的“流轉合同”,短期內土地流轉者就單方面解除合同,強行毀約退回耕地,這不僅打擊了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的積極性,還使得土地利用率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缺乏有效規劃,種植落入俗套。大部分承包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視野不夠開闊,基本以水稻、小麥種植為主,缺少有效規劃,盲目性較強,且種植品種單一,市場競爭弱,缺乏自主定價權。二是人才短板,種植靠天吃飯。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目前多數大學生都不愿到農村從事農業工作,覺得工作不夠體面,且沒有高額的薪水,導致了農業的發展缺乏創新活力。這幾年天氣惡劣,收成年年減產,加之價格不高,農民收入大幅下滑。三是“增產不增收”現象仍存在。由于這幾年受市場條件的制約,經濟作物收購價一直遠低于國家調控價,加之種子、化肥、農藥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從而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四是“跑馬圈地”非法套取國家農業補貼。一部分工商資本只是看中國家重視農業,沖著農業規模經營的國家補貼而來,土地流轉到手,國家補貼拿到手,就可能將土地棄耕撂荒,更加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部分村干部也成為幫兇,造成了大量國有資金流失。
土地問題涉及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不是小事,本為促進現代農業而來的土地流轉,必須讓“毀約棄耕”現象打住。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創新機制制度,規范土地流轉。”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是一切活動的保障,是生產生活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在土地流轉初期,加大對流轉者制度宣傳,提高思想認識;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制度,嚴格審查承包者的資金、規模、種植項目等內容,減少投資的風險性。二是創建品牌優勢,打造生態產業。品牌特色能夠筑起與其他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防線,是其他農販難以超越與效仿的標志,使得農產品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種植綠色、生態的農產品,一方面是響應國家號召,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農產品的價格。三是合理有效規劃,充分間種套種。在選擇種植物種上要因地制宜,要堅持適地、經濟效益、社區效益相兼顧的原則,選擇適合當地天氣、土壤的作物,在種植前合理規劃,充分利用間種套種的優勢,提高農作物的多樣性。四是加強宏觀調控,規范農戶風險。要穩定農產品價格,必須采用市場“看不見得手”和國家宏觀調控“看得見的手”相結合的方式,采取標本兼治的措施,要嚴格整頓農產品市場秩序,堅決打擊投機倒把的商業行為,平衡供求關系,確保國家農產品最低保護價不動搖,降低農戶風險,提高種植的積極性。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命脈,農業的發展也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毀約棄耕”現象一定要加以重視。(作者為江蘇寶應縣安宜鎮大學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