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80后女大學生村官籌700萬建村小學”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大學生村官也再一次成為熱議的話題。
今年30歲的田少微于2011年通過考試成為河北省內丘縣韓郝莊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面對一個省級貧困村,田少微迅速轉變角色,和村干部一起跑項目、爭資金,為村里建起占地300畝的150座拱棚有機蔬菜種植項目,還鼓勵村民進行電商創業,將村里有機蔬菜、香油、小米、粗布等農特產品實行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銷往了全國各地。擔任村官5年來,她先后協調籌資700萬元,為村里新建了小學;成立愛心志愿者隊伍;協助村“兩委”修建了連片水廠解決村民吃水難題,一步步帶領村民走向脫貧致富之路。
這樣的新聞令人欣喜,欣喜又一個村莊將要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村民也會過上富足的生活;欣喜又一名大學生村官蛻變成長,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中并不少見。山西省清徐縣大峪村的大學生村官杜鵑,4年時間將偏僻和經濟落后的村子建設成了文明富裕的最美鄉村。貴州省息烽縣小寨壩鎮南橋村,80后女大學生張孟碧帶領父老鄉親艱苦創業,脫貧致富。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解決好“三農”問題也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學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來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實踐證明,農村想要更好更快地發展,就需要好的帶頭人。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干部。”即使有個別人通過勞動富裕起來,因為自身的局限性也很難帶領整個村子、整個集體富裕起來。而一個好的帶頭人,可以帶動一個好的領導班子,一個好的班子就能帶動更多人,以點帶面,整個村子就會被帶動起來。
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基層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學和特長,積極為建設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作出貢獻,同時自身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據統計,目前大學生村官進入村“兩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擔任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負責人的占12.3%;有創業項目的19527人,其中獨立創業的5916人,合作創業的13611人。
當然,一個集體的發展絕非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大學生村官任職后,要靠自身的素養和能力將村干部團結起來,組成一個有向心力、有凝聚力的村委領導班子,要不斷調動黨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帶領群眾找準發展思路。只有這樣,農民收入才能不斷增加,產業發展才能有規模,全村上下才能形成心齊氣正、科學發展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