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期將滿,二次擇業問題擺在了很多大學生村官的眼前。對此,大學生村官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不僅事關個人前途,更影響到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大學生村官在理性看待期滿分流的同時,更應該給自己一個合理定位,打消“非‘鐵飯碗’不端、非‘編制內’人員不進”的偏見思想。
人人都渴望成功,在實現理想的旅途上先選擇做一名大學生村官,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才智、綻放青春,這個選擇無疑是高尚的。但與大學生村官身份同時誕生的就是二次擇業,這是國家推進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合理延續,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那如何在另行擇業中勝出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冷靜對比,國企、創業的道路也不是不可取。同齡人中,國企工作人員的工資大多都比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高得多;創業,路子選對了,工資就成倍直線上升,大家不必硬是要往編制內人員這個隊伍“鉆”。
“心態決定狀態”!在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今天,“凡進必考”已成為社會共性,期滿大學生村官不要總是想著“政策不兜低”。與其每年在招考路上苦苦掙扎,不如另找一條行之有效的出路,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長、能力,走“創業”之路,或向國企等單位投投簡歷、參與競聘,通過自身努力,尋找一份理想、舒心的職位。
期滿大學生村官的出路何在,關鍵在于大學生村官自身的謀劃,二次擇業時要合理定位。考得走是好事,考不走也并非“無路可走”。人生因拼搏而精彩,正確對待出路選擇,相信定能達到理想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