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瘦弱的老人如何在茫茫大海里徒手與大自然斗爭,代表著一種“硬漢”精神。
第一次讀《老人與海》,是我少年時。讀完后,只知道小說講了一個漁夫捕魚的故事,之后便沒再拿起過這本書。最近,我又再次買了一本英文原著版,連讀了兩遍,細細體會著字里行間,84天捕魚都一無所獲的老漁夫身上那種強大的意志力,讀完后對他肅然起敬。當(dāng)我讀到老人第85天依舊獨自揚帆遠海捕魚時,我不禁開始為他擔(dān)心起來:真的就不怕風(fēng)浪、不怕險惡嗎?今天捕不到,明天再試不可以嗎?當(dāng)讀到他在海上漂流幾天,終于成功釣住了一條大馬林魚時,我心里在呼喊:“放棄吧,你絕對斗不過一條比你的小船還長兩英尺的魚呢!”可老人說:“我要捕到這條魚!”當(dāng)他克服萬難、透支體力,終于征服這條拖著小船行了兩天兩夜的巨魚,回來的路上又引來大群鯊魚時,我再次勸告:“危險正逼近你,放棄這條魚吧”,老人卻手持僅有的武器——魚槍,毅然迎接鯊魚的挑戰(zhàn)。老人最后只拖著魚骨架靠岸,可是迎接他的卻是所有人的敬畏。
捕魚需要克服種種困境才能滿載而歸,人生歷程也同樣如此,需要披荊斬棘方能嘗到勝利的果實。
再讀《老人與海》,就是在讀我的村官生涯。畢業(yè)后,我考了村官,一年來,不斷聽到同伴們升遷、考上公務(wù)員的喜訊,我羨慕之極。以前的我,在茫茫大海上等待著一條屬于自己的大馬林魚,那就是想考上公務(wù)員。近日再讀《老人與海》,思考人生目標(biāo),覺得一名村官,除了考公務(wù)員這個目標(biāo)外,還應(yīng)該有一些其他的工作坐標(biāo)。由此,我想到了身邊的那些“硬漢”:70多歲的村民黃奶奶這么大年紀(jì)還要送桶裝水、煤氣罐補貼家用;鄧奶奶沒有雙腿、兒子也去世了,她硬是雙膝跪地堅毅地走過幾十載,照顧兒子留下的一對孫兒;村里還有一位鄧大嬸,22年如一日,照顧弱智的兒子,再苦再難她從未放棄過。她們堅強地活著,不畏懼生活帶給她們的無盡困難,在同苦難作斗爭中尋求快樂。
基層工作條件艱苦,大家都知道。但與她們相比,我們這點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作為村官,我該為她們做些什么?又能為她們做些什么?有些同事怨天怨地,而有些同事卻干出了佳績。從那些干得好的同事身上,我明白:資歷平庸、閱歷有限等借口,都不能成為我放棄奮斗的理由,勝利的唯一條件是:咬咬牙,擦擦汗,繼續(xù)戰(zhàn)斗。再無名無利,也不能放棄為群眾服務(wù)的信念,再平凡、再弱小的人,也能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如雷鋒同志所說:做一顆小小的螺絲釘!
基層有著廣闊的天地等待我們?nèi)ラ_拓,有著無限可能等著我們實現(xiàn),憑著老漁夫捕魚的奮斗精神,堅持一心為著群眾的信念,任海上風(fēng)吹浪打,我們也能捕獲生命中巨大的馬林魚來!(作者為湖南省永興縣三塘鄉(xiāng)大路村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