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雷鋒的日子,這是一部電影的名字,影片的主人公喬安山和雷鋒是最最親密的好戰友,兩人一同從鞍鋼入伍,同在一個班,又同駕一輛車。豈料他們在執行一次任務時,喬安山倒車時不慎將一根曬衣服用的柞木桿碰倒,砸在了在車尾指揮的雷鋒身上,雷鋒經搶救無效而犧牲,喬安山因為這場一場意外事故深受打擊,回想起往日雷鋒全心全意幫助自己的點點滴滴,喬安山決定在自己往后的日子里,要以雷鋒為榜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間,喬安山做了無數件好事,但在一次搭救一名被車撞傷的老人的時候,喬安山卻被老人指認成了肇事者,由于當時沒有其他的目擊者可以為他作證,各種各樣的輿論給與了喬安山極大的壓力。最讓人痛心的是當喬安山一再表明自己只是在學雷鋒做好事的時候,老人的兒子卻抓住一這點拋出了自己的“殺手锏”,堂而皇之的說道“學習雷鋒?我去部隊查過你的檔案!雷鋒就是你撞的!雷鋒你都敢撞還有誰你不敢撞?”影片演到這里劇中的喬安山已經委屈的說不出話了,而作為觀眾的我也無法抑制眼淚的流出。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我雖然沒有和喬安山同樣的經歷,但此時此刻我卻和他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感受到了那他心中那無比的痛苦。
雖然影片中的老人最后說出了事情的真相并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算是還給了喬安山一份清白。但由此我聯想到了現實生活中屢屢被報道的做好事被冤枉,扶老人被訛醫藥費,還有最近剛發生的大學生搭救落水兒童自身喪命,孩子家長怕賠償拒不承認其救人行為的一系列事件。這些事件在頻頻發生的同時使人不得不捫心自問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曾經無比光榮的學雷鋒做好事如今為何面臨這么大的風險?這算不算是自稱城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的悲哀?
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我認為造成這種局面有以下兩個原因,首先就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家無論做什么事情利益都擺在了首位,隨之而來國人的人情味越來越淡了,社會上充斥著一種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風氣。甚至有人會說有事別想著有人能來幫你,沒人害你就不錯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就越來越大了。
其次,由于一些做好事被冤枉的事件被廣泛報道,使得公眾對做好事有了抵觸的心理,就比如在以前如果有一位老人在大街上摔倒,我相信周圍的人第一時間就會把她扶起來。當放到現在可能大家都會在扶與不扶的問題上有些含糊,甚至就算去扶老人了,心里也是擔驚受怕,甚至還得提前找好證人或者錄像。做個好事提心吊膽成這個樣子,用句網絡流行語來形容就是也真是讓人醉了。
說了這么多負面消息,最后我覺得還是得給大家打打氣,因為從另一個角度想之所以做事好反被訛這種事件不斷發生,其實也在證明堅持做好事的人還是很多的,而且我相信被訛這種事只是極個別情況。俗話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相信樂于助人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品德,所以當有人需要幫助時,請你毫不猶豫的提供幫助吧,心里別擔心被訛,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