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自恃文藝,覺得文藝二字只跟長發及腰的女子有關,她們可以在下雨天撐著一把油紙傘在巷弄里彳亍,可以行坐山澗撫琴哀傷,這些都是我在讀大冰《乖,摸摸頭》前以為的文藝,讀了這本書才發現其實只要是靈魂自由的人便配的上“文藝”二字。
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畢業一年,找到個平平凡凡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內容80%雷同,覺得自己的精氣神就這樣一點點被榨干。可是這本書的標題—“不要那么孤獨,請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在過著你想要的生活,愿你我帶著最微薄的行李和最豐盛的自己在世間流浪”一瞬間點醒了我,讀這本書時,便感覺自己經歷了最豐盛的一場心靈流浪。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在不停尋找自己的位置,或是不在乎金錢名利投身公益,或是放浪于山水之中開個小茶樓,交三五好友共話人生,有時候忍不住在想自己的位置在哪,從小學開始,我們就被父母灌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偉大理想,小學努力學習是為了上好初中,初中努力學習是為了上好高中,高中努力學習是為了上好大學,大學好好學習是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是為了好好生活。
問題來了,什么才是好好生活呢?是姑娘年方二十七,得一舒適工作,覓得良人佳偶,開啟婚后人生?還是小伙已入不惑之年,依然單身奮斗在工作一線,不斷突破自我,開拓工作新局面。書中每個人的人生縮影,似乎都在向我們(這世俗)不斷挑戰,他們中有的人沒有穩定工作,卻把自己的人生過得五彩斑斕,他們中有的人奮斗在工作一線,卻沒有被生活磨圓依然我行我素,生活上不卑不亢,情感上不慌不忙。我們成長的過程充滿了太多目的性,為了什么而做什么,為了做成什么而做了什么,等到目的終結的那一刻開始恐慌、糾結,也許尋找下一個目標,也許就這樣碌碌終老,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欣賞過自己,沒有好好思考過生活,或者在發出思考的同時,被一句“沒有穩定好工作,哪談生活”瞬間澆醒,然后感慨一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剩下的便只能聽聽關于理想的歌。
人生,理想。我們為他們究竟做過些什么?有人言“借酒澆愁愁更愁”;有人諾“沒有在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有人感“陽光總在風雨后”。事實上,當我們遇挫遇險時,只能喝酒,痛哭,安慰自己風雨后便是陽光,我們什么都沒有做,當理想與現實格格不入時,當自己一個人與別人生活脫軌時,我們有沒有想過是什么讓我們的思想脫離現實邊境,我們有沒有找周圍的人去談、去感受是我們發生了突變,還是其實周圍人都有,我們有沒有去讀書,去了解相似的感受,我們有沒有做實際行動去改變自己,提升自己。
思考完上面這些問題,就明白:人生,理想,真的不是想想就可以的。(作者為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紅泥溝村黨支部書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