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過后,北京的風依舊凜冽,但似乎已有了萬物復蘇的跡象。新的四季輪回又將開始,在這片熱鬧又寂寥的土地上。我工作所在的鎮有大片荒蕪的土地,被墻圍起來,等待開發,無法想象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這里的模樣。荒蕪的土地總讓人聯想起荒野,想象著那里的靜謐與神秘。奧爾森將人們的想象化成了行動,將自己游走在奎蒂科—蘇必利爾荒原的體驗細細的描述出來,于是有了這本《低吟的荒野》。
《低吟的荒野》是美國自然文學的經典之作,2012年由程虹譯成中文,與《醒來的森林》、《遙遠的房屋》、《心靈的慰藉》一同收錄在“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譯叢”。作者奧爾森曾獲美國自然文學的最高獎項約翰·巴勒斯獎章,也是唯一獲得四項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民間自然資源保護獎的作家。本書作于1956年,半個多世紀過去,奧爾森的“荒野觀”和“土地美學”絲毫不過時。
全書分春、夏、秋、冬四部,共三十四章。都市的喧囂并不影響人們感受奎蒂科—蘇必利爾荒原的四季,只要靜下心,翻開書,追隨奧爾森的腳步,翻越荒山,搖獨木舟,去到人跡罕至的荒野深處,聽五十雀的叫聲,看綠頭鴨游動,聞清晨太陽升起前荒野的氣息,感受月色籠罩下荒野的鮮活與靜謐。奧爾森似乎全篇都在描述經歷的一幕幕場景,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松鼠、灰狼、鱒魚,宿營、垂釣、劃獨木舟,但場景背后是對自然之美的贊嘆,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奧爾森對荒野深深的愛。
奧爾森工作后居住在奎蒂科—蘇必利爾荒原邊的小城伊利,直到死亡從未離開。他對荒野有著宗教般的狂熱,當生活的壓力內心的狂躁迎面而來時,荒野是他的歸處,那里能尋找到心靈的平靜。平靜來源于荒野的孤寂。但孤寂是對人類而言,這里從不缺少來自荒野的交響樂。對自然的體驗不只是看,更重要的是聽,于孤寂中聆聽自然的淺吟低唱。荒野救贖著浸淫在現代社會中的人類,那里的寧靜與孤寂是人類的精神家園。翻開《低吟的荒野》,我們似乎仍舊能聽到來自荒野的風,那里皓月當空。
半個世紀過去了,我不知道那片荒原是否還是原來的樣子,公路是否已修到荒野深處,馬尼圖河邊是否還有老人垂釣,捕獸者的小木屋是否還在風雪中矗立,縱橫交錯的水道上是否還有人搖獨木舟經過,荒野是否消失在了現代文明中。
自然文學曾是比較小眾的研究領域,隨著自然文學逐漸為人們重視,荒野也走入了公眾視野。“與低吟的荒野息息相關的是湖畔潛鳥的呼喚,夜幕中的北極光,以及蘇比利爾湖西北那片廣袤沉靜的大地”。更多的人看到這優美的文字,聆聽到自然的聲音,感受到土地的力量,荒野才有希望,我們也就有精神的家園。(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鎮小牛坊村書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