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第一等好事無非讀書。但讀書一事本來也是有規律可以遵循、有誤區需要規避的。歷史上嘲笑書呆子的事情屢見不鮮,就因為那樣的讀書人脫離了實際,走進了讀書的誤區,變成了“兩腳書櫥”。當今時代,幾乎人人都能認字,閱讀已成了全民盛事,但同時新的讀書誤區也在顯現,本版略加歸納,給以剖析,希望引起廣大讀者的警醒。
讀圖
郭振宇
讀小學五年級的外甥女要寫一篇《紅樓夢》的讀后感,卻捧著一本《紅樓夢》的圖畫書翻來覆去地看。那本圖畫書里,一百二十回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被簡單縮編成“寶黛初會”“寶玉出走”等六個章節,每幅畫配上兩三行文字就草草了事。其實不光是孩子們,現在很多大人看的書也都是圖片美輪美奐,文字卻寥寥數行——毋庸置疑,我們著實走入了“讀圖時代”。
誠然,圖片可以給人帶來直觀的、生動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觀感,方便了讀者迅速了解主題,也滿足了節奏快、壓力大的現代都市人的閱讀習慣。但是,過于追求圖片化而忽視文字,將會給我們的思想帶來極大傷害。
文字是文明社會產生的標志,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也是人與人思想交流的橋梁。文明的傳承離不開文字,文化的演變依賴于文字。每一個文字都蘊藏著豐富的含義。樸實的文字可以喚起人們的良知,清新的文字可以洗滌人們的心靈,哀婉的文字可以引起人們的共鳴,激昂的文字可以鼓舞人們的斗志……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是離不開優秀文字的奠基之功的,只有慢慢品讀這些文字,追隨作者想要表達的喜怒哀樂,體會作者的真正用意,與自己原本的理解進行思想的碰撞,才能充分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才能激發感悟與思考,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缺少了文字的書籍,就如同缺少了血液的軀干,既干癟又無力,再多圖片也難以彌補。
很難想象,如果司馬遷是用圖像而非文字來著《史記》,我們是否還能身臨其境般了解那段3000多年間精彩紛呈的歷史;如果李白用圖像而非文字來直抒胸臆,我們是否還能激情澎湃地體會到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氣魄;如果魯迅用圖像而非文字來鞭撻丑惡、批判現實,我們是否還能痛快淋漓地感受那投槍匕首、入木三分的文字帶給我們的內心震撼……
我們并不是要否定圖片對于閱讀的幫助,只是希望不要輕易讓圖片阻礙了文字對于心靈的滋養與哺育。
碎片
張健
“碎片化”是隨著電子設備、移動終端等新技術而出現的一種閱讀新趨勢。如今在生活的任何場景里,幾乎都可以碰見對著手機或平板電腦凝神閱讀的人,他們讀的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只是一條微博,甚至某個公號推送的一條花哨的廣告……但是不能否認,他們仍然是在閱讀。與碎片化閱讀聯袂而至的,正是這種閱讀的無處不在與無時不在,所以還真無須對這種閱讀新趨勢深惡而痛絕之。但是我們需要警惕,警惕閱讀的碎片化會同時帶來思想的碎片化,換言之,碎片化閱讀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乃至思維習慣。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碎片化閱讀已呈現兩個特點。第一,它實際上降低了閱讀的難度,消解了閱讀“系統性”與“深刻性”的特征。讀書在很多時候是要花大功夫的,系統梳理,深入思考,反復求索,非費力費心不足以窺堂奧。但碎片化閱讀卻更傾向于獲取零敲碎打的輕巧的知識,什么都看一眼,什么都看不深,似乎無所不知,其實一無所精。第二,海量的碎片知識的涌入,容易帶來閱讀的迷失,使手機前的雙眼淪為信息的奴隸。看似拿著手機成天都在閱讀,回頭一想又茫然無所得。其實,欲取先舍、有所不為而后有所為的道理同樣適用于閱讀,尤其適用于信息爆炸時代的閱讀。人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當面對海量信息,首先須做一個取舍由我、自有法度的主人。哪些書要先讀以打底子,哪些書可后讀以開視野,哪些書堪做精神資源要反復研讀,哪些書只宜怡情翻翻即可——那些真正的讀書大家,心中恐怕都是有一本賬的。讀書豈無道歟?個中有大道存焉。只不過我們常常忽略了而已。
功利
周飛亞
功利化閱讀古已有之。宋真宗勸學詩中的名句“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以功名利祿為讀書的誘餌。在此刺激下,文人士子所讀的,自然多是跟科舉有關的書。今日的父母為了哄孩子好好學習,也常常將讀書導向功利化,比如:“課外書有什么用?考不好一樣沒前途!”古今何其相似。
功利化閱讀盛行的根子在于實用主義的泛濫。為了考試去看教材,為了工作去讀行業藍皮書,乃至為了廚藝去讀菜譜、為了健康去讀養生集……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現實需要,無可指責。更何況,各學科、各領域、各類別的書,只要是好書,都能增長知識,并不分三六九等。但若只讀實用之書,并把“實用”當作“有用”的唯一標準,“實用”就變成了“功利”。
功利化閱讀的盛行,有其社會環境的背景。知識體系的細分以及激烈的競爭,客觀上導致窄而深的實用性閱讀越來越多。而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人人都追求效率與速成,急功近利的心態也蔓延到了閱讀領域。更有一些無良出版商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販賣“成功學”之類的幻想,將圖書市場變成了欲望的加工廠。
功利化閱讀,不僅僅在于讀什么書,更在于讀書的目的和心態。真正愛書之人,將閱讀本身當作享受,不求收獲,卻會從書本中尋找到趣味、智慧、信仰等無價之寶。功利的讀書人,心里則時時擺著一架天平,斤斤計較“投入與產出”的平衡,尋求短期內的利益最大化,看似精明,實則目光短淺、得不償失。
教條
宋靜思
讀書少的人,猶如一個人營養攝取不足,肚中饑餓,容易走向狂躁,再往深點說,是容易暴露無知;而讀書多一點的人,有時又易于落入輕信的窠臼,奉書本為圭臬,把理論當教條。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捧著書本當圣旨的人,迂闊之氣讓人好笑。還有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脫離實際,自我迷醉,讀白了頭發,到頭來也只多添幾分迂腐之氣。世人常常以“書呆子”相譏,李白也以“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相嘲,對這種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不以為然。
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實讀書也是如此,講究深入淺出,靈活通透,萬不可頭腦僵化,拘泥于書本。互聯網時代的讀書有新的特點,信息量大,可選擇性多,大部分人讀書又是務實多于深思,今日需要則惡補基礎,明日需要則研讀實務,所以往往有如盲人摸象,全然不得要領。心中還不甚了然,便已對其深信不疑,如果遇見質疑,便拿出書本作擋箭牌,其結果不但無益,反而可能添亂,更別說融會貫通、自主創新了。古代戰國趙括紙上談兵而埋葬一國之師,其根源就在于拘泥書本教條,缺少因時因地制宜的靈活思維。
孟子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多疑少信應該成為讀書的重要方法。讀書不僅要博學多覽,入乎其內,更要審問慎思,出乎其外,形成個人獨到的見解,不盲從,不輕信,不做書本的奴隸,如此方能做到明辨之、篤行之,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焦慮
徐馨
曾經舒緩悠長的閱讀生活,如今或是被不知名的力量鞭笞著“快點、再快點”,讓人顧不得將手邊風物看個仔細;或是與日常生活交相鉚合,讀書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馳騁之樂難得一會——閱讀焦慮潛行于我們許多人的內心,或多或少,時隱時現。
選擇的焦慮。伴隨出版業的蓬勃發展,我國每年出版新書40余萬種。僅以北京的兩家書店為例,萬圣書園平均每周300種新書上架,北京三聯書店平均每月5000余種新書入店。面對海量的新作如何選擇?“五色令人目盲”,尤其當書成為商品,其花樣翻新的營銷手段讓人難察虛實。
邊界的焦慮。“沒有任何快艇像一本書/把我們帶到遙遠的地方。”閱讀的意義之一正是抵達遠方,讓我們自以為熟悉的生活“陌生化”,也讓我們脫離個人知識與思想的“舒適帶”,進而更新對生活、自我與他者的理解,乃至有所創造。這就需要拓展閱讀的邊界:于內,克服抱守“舒適帶”的怠惰與怯懦;于外,需要出版界甚至整個社會,具備主動去了解他者的初心和能力,幫助人們跨越視野與思想的邊界。
介質切換的焦慮。讀書,多半指紙本閱讀——一卷在握,理應氣定神閑。只是如今書畔多半不是一盞清茶,而是一個智能化手機或一臺持續運轉的電腦,它們總是很容易就讓我們瞬間從書中全身而退,待我們的視線從其身上抽離,意欲再次走進書里乾坤時,怕是要拿出加倍的時間才行。
閱讀焦慮的化解之道,恐怕只有一個:靜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精讀泛讀交替前行,唯如此,才能磨礪出選擇、判斷的眼力,才能在不知不覺間“開疆拓土”,在喧囂、精彩的世界中安然擁有一張小小的書桌,于點滴流失的時間中消解有關閱讀的焦慮。
反智
任姍姍
如今,讀屏的人多了,翻書的人少了,只讀屏的人多了,而能在聚精會神的思考掂量中甘之若飴的人越來越少了。在這些變化的背后,潛伏著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拒絕思考、懷疑知識的反智化傾向。
其中有閱讀不可回避的現實焦慮。便捷的傳播技術降低了閱讀的門檻,觸屏手機、平板電腦讓閱讀這件事從私人案頭伸展到全社會各個角落。豐富的社會生活讓注意力變成稀缺資源,工作、休閑、社交任何一項都在與閱讀爭奪地盤。時間有限,讀屏方便,只要鼠標一點、手指一劃,那些信息和段子就會呈幾何倍數般“裂變”。段子抖機靈,八卦很刺激,心靈雞湯溫暖,偽科學觸目驚心……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簡單直接——只需瀏覽,不必細究,只需相信,無須追問。一句話,不需要動腦筋。逐漸的,簡單戰勝了復雜,惰性戰勝了勤奮,休閑與消遣就成了日常精神生活的主流,窗明幾凈、焚香沐浴的苦思沉吟就成了被緬懷的“古典”。
然而,如同隨著食譜的精細化,人類的消化系統在退化,只吃某一類食物,人體會營養失衡一樣,讀屏有存在的必然性,但如果只是讀屏,只是習慣于接受淺顯的信息而拒絕深入、拒絕思考,久而久之便會形成知識的貧血,進而失去思考的能力,失去對知識的敬畏。
試想,一個失去思考力的個體,如何對個人生活和未來建立認知和判斷?一個偏聽偏信者,如何不陷入隨波逐流、渾渾噩噩的人生?更可怕的是,一個失去思考力的民族,不再對那些站在時代、民族、社會前端的思考者、探索者給予尊重和敬意,失去的將是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文明的延續。何其悲哀!
虛無
楊雪梅
虛無是與存在相對應的哲學概念,而虛無主義經常被認為是某個特定時代的特征,或者我們講歷史虛無主義,大抵就是指否認歷史的規律性,否認現象背后的本質價值。那么讀書與虛無又如何牽扯在一起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發現關于讀書的意義價值及其在知識傳承體系中所具有的特殊性都經歷著被否定的命運。讀書真的重要嗎?或者知識那么重要嗎?在物質主義面前,精神的重要性如何體現?讀書虛無論與存在于藝術創作中的虛無思想多少脫不了干系。
還有觀點認為,讀書是自我的選擇,想看什么看什么,或者說讀書只是一種娛樂或消耗生命的方式,何必非經典不讀?如同許多書也只是個人體驗的低端重復,又何必在意一個人的閱讀史?——這樣的看法更是讓人難以認同。
悲觀的人還會認為,人類的知識成爆炸性幾何級跳躍式增加,讀書已成為一種“無期徒刑”,碎片化的累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歷史上看,文明的繁榮或崩潰與個人的讀書規律并無關系,所以和古人通過書籍談一場戀愛已經變得不那么迫切。
虛無會導致大眾自然地解構許多規律性權威性的認知,進而否定存在本身的價值。因此,讀書的虛無論在不同時代的某個特定階段總會悄然流行,侵蝕到我們的生活半徑。不過,幸運的是,雖然我們在尋求真理的路途中難免有徒勞無益的消極情緒,但讀書依然是大多數人最無助時最先撈到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