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工作,樁樁件件看似是‘小事’,可件件都連著民心,是不折不扣的‘關鍵事’?!眲偟胶幽鲜∧详柺型鸪菂^紅泥灣鎮常孟營村任職時,村書記牛德獻的這番話,便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頭。兩年的基層實踐讓我深刻體悟: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正是從一件件“關鍵小事”中落筆。
安全無小事。在入戶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村內學校門前的主干道坑洼不平,這條“老路”既是孩子們的求學路,也是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年久失修,早已不堪重負,成了潛藏的“危險帶”。我第一時間將問題反映給牛書記,提議盡快啟動道路改造。
通過“四議兩公開”民主程序,我們最終一致決定申報2600米道路提升工程。我主動全程跟進:向鄉鎮分管副鎮長詳細匯報,提交申請材料,協調區、市交通部門,緊盯每一個審批節點。功夫不負有心人,項目順利獲批,目前已進入前期準備階段。這段即將動工鋪設的柏油路,正被全村人滿心期待著。
基層工作,調解是“家常飯”,更是“試金石”。從家庭糾紛到土地矛盾,調解場景五花八門。我和牛書記組成“調解搭子”:他熟悉情況、有威望;我講方法、有活力。我們以平等為前提,以傾聽為橋梁,主動靠前、不怕麻煩,堅持把小矛盾解決在苗頭里。
比如,村里一家企業的廠房屋頂遮擋了鄰近農田的光照,村民擔心影響莊稼生長,矛盾一觸即發。我們趕到現場實地察看后,搭建協商平臺,最終促成企業租下涉事地塊,自主耕種耐陰作物。企業滿意,群眾安心,村企關系也更穩固。
除此之外,我們積極推動“星級文明戶”評選、設立“鄉村光榮榜”等,表彰孝老愛親、鄰里和睦等先進典型,弘揚向上向善的村風民風。兩年來,成功調解并簽訂書面協議11份,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化解的小糾紛更不計其數。“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治理格局,在一次次“對話”中悄然成型。
倉廩實,天下安。保障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底線工程,而農田水利則是其“生命線”。今年春耕未至之時,我和村干部們提前謀劃:村里130余眼機井運行情況如何?是否能保障即將到來的灌溉高峰?在牛書記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組建專業隊伍,對全村機井開展“體檢+保養”,趁農閑提前上手,做到應修盡修,確保機井的正常運轉。從事后補救到未雨綢繆,為全年豐收守住了第一道關口。
枝葉關情,小中見大。作為選調生,我在村工作的這兩年,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換得信任。只要始終站穩群眾立場,把“關鍵小事”當成“頭等大事”,就能讓發展的成色更足、群眾的日子更紅火,為鄉村振興寫下最生動的注腳。
張茜文(左一)同村書記(左二)到村民家中走訪。(常孟營村村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