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戰略制定的決策權威,不是政策解讀的行業專家;相對于頂層設計,他們是基層工作者。
但他們,是戰略的實踐者,是政策的貫徹者,是問題矛盾最終的“開鎖匠”。
針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他們,有的深入理解改革精神,更好地指導工作;有的敏銳嗅出改革信號,對工作有所啟發。
耕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希望田野上,他們如是說——
曾被評為全國農村創業青年典型“優秀青春榜樣”的江蘇泗陽村大學生“村官”倪懷成,因“草雞散養”創業、利用網絡平臺銷售、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同時又貼心為民服務、熱心公益事業,被媒體廣泛報道,在當地小有名氣。他于近日在自己的QQ空間發了一篇名為《我的村官告別信》的文章,在村官崗位第二任期還有兩年之際,走進煙臺某知名企業,尋找自己的未來發展之路。
暫且不說倪懷成為何要離開“村官”崗位,對一位曾歷經創業失敗但仍然堅持直至成功、為村民趟出一條致富路,且通過自己的微博發起救助,募集善款20余萬元幫助本村白血病少年成功完成骨髓移植手術的大學生“村官”,我們首先應該向其致敬,感謝他曾經來到條件艱苦的農村,把一份真誠實干的正能量帶到這里,為那里的人們所默默奉獻。
跟城市相比,農村是相對落后,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農村也為剛畢業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俯接地氣、施展才華、健康成長、全面提升的廣闊平臺。即使部分大學生“村官”終將要離開這個地方,對其后續發展,幾年的“村官”經歷也必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數年間和村民的朝夕相處也必將變成一段美好的回憶。至于倪懷成應不應該離職,在不違背政策的情況下,應該尊重其本人的選擇。
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工業還是農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各方面的發展都相對落后,“劣根性封建殘余”也更深,在全國上下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奮斗的背景下,農村的發展是難點和關鍵。農村真的很需要人才,更需要一批優秀實干的人才扎根農村,助推廣大農村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與之相對應的是,人才來了不少,能夠真正留下來的人卻不多。如何讓優秀的大學生“村官”扎根農村,真正肩負起農村改革發展的重任,應該是全社會共同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部分大學生“村官”在職期間不能很好地安心工作,甚至不能入角色,有其自身原因,也有相關長效機制不健全的原因。相關部門應該把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作為一項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大事來抓,不斷完善工作舉措和配套政策,構建大學生“村官”工作的長效機制。政策完善了,還要確保其嚴格執行到位。完善大學生“村官”相關的長效機制,合理協助大學生“村官”們解決出路問題,起碼可以讓他們在任職期間安心、盡力工作,得到鍛煉,為農村的發展真正做出貢獻。
換言之,要正確引導大學生“村官”進入村官角色,協助他們解決村民的合理需求、為村民提供貼心服務,讓他們在與群眾融洽相處的基礎上展示他們的良好形象、贏得農村廣大干部群眾對他們工作的理解,在農村的點滴工作中建立起對農村深厚真摯的感情。一句話,對農村、農民留戀,是大學生“村官”發自內心地想留在農村、扎根農村的“源泉”。
同時,要持續樹立大學生“村官”優秀典型,通過播放優秀大學生“村官”的典型實例,傾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村官經歷,使普通村官與他們近距離溝通交流,讓他們切身體會到扎根農村,服務基層,同樣可以建功立業,實現自身的價值。
目前,我們國家和多數地方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村官”參加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對特別優秀、群眾信賴、能扎根農村、能帶領群眾致富的還可以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候選人參加選舉。我們應該從相關政策、實際操作、執行落實層面著手,通過適當引導和逐步過渡,為大學生“村官”長久扎根農村創造條件,使大學生“村官”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
大學生“村官”的服務期限一般是2-4年,服務期滿之后,他們與剛畢業的大學生相比,相對已無競爭力可言。雖然可以享受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考的優惠,以及進入村兩委,但二者的名額極為有限,大部分村官還是要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因此鼓勵和扶持大學生“村官”在農村成功創業,不僅為大學生“村官”找到未來的出路,為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而且充分實現了其個人的人生價值,不失為兩全其美之策。
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單單是城市的復興,國家需要、社會期待大學生“村官”們能更好地扎根農村、和那里的村民們共同助推“三農”的全面發展。一個問題既然已是問題,且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解決這個問題就指日可待了,我們共同期待那一天早日到來。(作者系湖北省大學生村官“創業之星”、《中國青年》封面人物霍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