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是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雖然有很高的文化知識和理論水平,但是面對繁復蕪雜、千頭萬緒農村工作時,也難免左支右絀,不得章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確的工作方法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證。在我國湘粵一帶生長著一種毛竹,在它生命中的前5年潛心蓄力,伸展出幾公里的根系,第6年則拱土而出,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長。毛竹的故事啟示我們,唯有向下深深扎根,才能向上努力生長。大學生村官要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和作用,在農村這個廣闊的舞臺上有一番作為,就必須深深扎根,突出自己的“農家情節”。
懂得農家心。當年,不少青年才俊都出國取經,而毛澤東同志卻堅持在國內發展,因為他知道,只有深入的了解國情,才能找到救亡圖存之法。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他掌握了農民的心思,用土地改革發起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并取得最后的勝利。大學生村官進入農村,不是“作秀”,也不是鍍金,更不是把當“村官”作為“當官”的跳板;而是為了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但是,如果你不能充分了解農家人的心思,完全按照城里人的生活習慣,照抄照搬書上的言教理論,顯然是走不通“農村路”的。因為,農村人都是樸實的農民,他們懂得的科學技術、生產理論并不多,他們更看中實在,只有實實在在的實惠才是他們最支持的。所以,大學生村官要在工作上打開局面,就必須懂得農家人的心思,用農家人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問題,用農家人的辦事方法去處理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將大家匯聚到一起,最終取得“人心齊,泰山移”的喜人成果。
會說農家話。大學生村官在學生時期,交往的主要對象是老師和同學,共同的語言,同樣的年華,容易交流,也容易結下深厚的友誼。在農村,交往的對象是農民群眾,相互之間的了解與磨合不僅要費很多的時間,還要填補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差異。因此,會用農民的語言去和農民群眾溝通交流對身在農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官非常重要,這不僅能夠跨過與農民群眾的溝通交流上的障礙,還能取得農民群眾對大學生村官的信任。而大學生村官如果能用農民的語言與基層干部交流,也能向他們展示自己接地氣、近人情的一面,不僅有利于了解村里的實情,更有利于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所以,大學生村官在進入農村工作之后,要勤跑農戶家中與農民群眾面對面交流,在促膝交談中了解村情民意;要緊緊圍繞 “三農”工作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調研,深入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要用心去體會跟群眾的談話交流,從中找到更融洽地跟群眾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
愿做農家人。俗話說“進了農村門,就是農家人。”大學生村官從大學校園里走出來,從繁華的大城市來到山清水秀的小鄉村,就要以一個農家人的姿態去融入鄉村生活,融入農民群眾。“從城市中來,到農村中去”,服務農民,這是大學生村官的夢想和追求。大學生村官要扎扎實實把自己當作一個農家人,注重多讀“無字書”,主動把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從書本中“走出來”,做到“信書”而不“唯書”,多向基層干部群眾學習,懷著一顆為民服務的心、積極的心、負責任的心,帶著責任和感情深入到農村,不擺架子、不講條件、不計得失,主動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腳踏實地干實事,凝心聚力解難題。大學生村官必須明白,別以為自己是大學生就高人一等,農民群眾要的是能跟他們生活到一起的腳踏實地的村干部,而不是只會高談闊論、指點江山的“官老爺”。所以,要注意從大局著眼,注重細節,努力在農村工作中提高能力,在基層實踐中掌握方法,在現實行動中樹立自己農家人的形象。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大學生村官要在農村這個大環境中站穩腳跟,就要深入其中去感受其酸甜苦辣,以“腳踏實地、主動參與、勤學肯干、持續提高”的態度,為自己多增加一些“農家情節”。這樣有助于自己深入農村、了解農村、融入農村、改善農村,有助于展現自己應有的風采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