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鵲麥秸畫”第五代傳承人蔣慶明的畫作。
以傳承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李鵲麥秸畫、并尋找更多人攜手挽救這項手工藝的眾籌項目近日在網上推出。據發起眾籌計劃的山東大學生村官張昊介紹,李鵲麥秸畫是流傳于山東廣饒縣李鵲鎮一帶的傳統手工技藝,目前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
我們不禁要為張昊此舉點贊!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齊頭并進。而做好農村傳統文化、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是推進“人的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我們欣喜地看到,許多大學生村官為傳承本土手工藝奉獻智慧、躬身踐行。安徽歙縣村官徐鋒幫村民推廣手工紅薯粉,云南昆明村官集體向民俗大師拜師學藝,山東滕州村官李浩創新魯班鎖系列產品……而將當下最時髦的互聯網因子“眾籌”嵌入鄉土手工藝傳承之樹,張昊是吃螃蟹者,難能可貴。
眾籌,對農村而言是一個時尚的新名詞,就是通過網絡集中大家的資金,為小企業或個人進行某項活動提供必要的援助,一些農村文化項目因此成功籌資。最近,廣東汕頭市村官高建華通過“眾籌”募集到12萬元,為村小學建起了一所新圖書館。支持者投入的不單是金錢,還有基于情感共鳴的熱情、信任和愛心。
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是,在眾多農村文化眾籌項目中,手工技藝傳承項目普遍受到冷遇。一方面緣于多數項目知名度影響力不夠,另一方面是以年輕網民為主的投資者們,普遍對手工技藝的前景不看好。但一家眾籌網站的抽樣調查發現,有些參加眾籌的手工技藝,對于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代表了一段難忘的生活記憶,有很強的情感基礎,即便在年輕人中也有一定的市場,只是因為這些手工藝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漸行漸遠,才會叫好不叫座。近年來,有不少鄉土手工技藝率先突圍,經過市場化的包裝,成了高檔旅游紀念品,成為人們追捧的“高大上”,價格飆升數十倍乃至百倍。因而類似“麥秸畫”這樣的眾籌項目,眾籌的價值不只局限于產品本身,還在于借助網絡的巨大影響力,傳播鄉土文化,再造本土品牌,帶動很多資源及增值服務流向農村,進而形成新的文化創意產業,讓廣大農戶收益。
從門檻較低的眾籌模式破題,一批傳統手工技藝有可能實現突圍,成為投資者關注的一片藍海,這是大學生村官發揮自身優勢的體現。眾籌的模式也好,其他時尚的形式也罷,能夠擔當起傳承本土手工藝的使命,充分彰顯了大學生村官的社會責任,因為這項工作畢竟不如從事種養業見效快,也不如改善基礎設施效果看得見、摸得著。在起步階段,光靠村官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還需要有關部門給力鼓勁,扶上馬送一程,積極引導諸如文化品牌設計等專業團隊參與進來,提供政策扶持、專業指導、業務培訓,幫助完善好風險控制機制。就大學生村官而言,則需要善于謀劃,充分運用自媒體打通流通、營銷、信譽等瓶頸,既“籌”資金更“籌”粉絲和品牌,建立粉絲團,找種子用戶,爭取更多忠誠度和認同感高的鄉土文化消費群體。
麥秸畫“走”上眾籌網,是大學生村官理念創新的一個例證,也是實踐跨越的一個樣本,盡管前路坎坷,但堅持就會有收獲。我們為之點贊,是因為此舉具有示范引領的導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