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人民日報》刊文講述了記者深入浙江省農村一線的所見所聞,提及了村官的作為與不作為,文中的村官當然是指農村的兩委班子。有的村干部為了農村發展甩開膀子、卯足力氣干實事;有的村干部為了一己私利熱衷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務虛功;有的則是在其位不謀其政,能守則守,按部就班只求當個“太平官”……村干部的工作百態,折射的可能不是基層獨有的現象,而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讀罷文章,我也不禁想起了大學生村官的作為與不作為。
大學生村官作為輔助村兩委開展工作的崗位,能做的很多,卻也很少。“多”在于很多大學生村官不僅輔助兩委完成上級部門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還要協助完成涉及本村黨支部、村務的各項工作,特別是對于人口較多的“大村”來說,有時工作趕到一起,即使大學生村官們加班加點也很難按時完成。所以周圍也常常有村官同事抱怨,怎么自己這么倒霉分到這樣一個“大村”里?但抱怨過后,再多的工作也是該怎么干還怎么干。除了輔助兩委做工作,大學生村官能做的卻也很“少”,在發揮知識特長,體現青年人敢闖敢拼敢干事上,在結合專業知識謀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在把握新型技術手段,利用新媒體、互聯網+的新浪潮,帶領村民致富謀發展等方面,大學生村官能做的又很少。常常在媒體上看到一些大學生村官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案例,佩服之余折射在我個人身上,又感到自己能做的太少。
回到大學生村官作為與不作為的問題上,究竟怎樣算是作為,怎樣又算是不作為?仔細想來,既然帶領村民致富謀發展做不到,不如踏踏實實為村民辦好小事。給村民開證明,一定不要疏忽大意寫錯了關鍵信息;給村民寫材料,一定要問清用處杜絕詞不達意;登記村民信息,一定要反復核對別讓村民來回跑……我想若是做到這些,也算是一種“作為”。相反,有的村官神龍見首不見尾,上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把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當成了雞毛蒜皮的小事,把給村民辦事當成了負擔,雖然是承蒙了村干部的寬容與包容,但這樣的工作方法無疑就是“不作為”。
大學生村官雖然只有短短三年光陰,能做的事情很多,能用心做好的事情也的確很少,只愿每個選擇村官工作的莘莘學子,都能永葆投身基層的初心,多點小“作為”,不要“不作為”,如此才對得起三載青春的消逝,對得起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大學生村官 趙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