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吃苦受累,只怕找不到存在的意義。”作為共產黨員群體中的“新面孔”,大學生村官溫振身上有著老一輩人的擔當和責任感,也有80后的沖勁兒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激情。5年時間,把一個人均年收入3500元的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經濟強村。(6月28日瞭望)
從1995年的“雛鷹工程”開始,到2008年大學生村官選派項目在全國31個省區市全面展開,大學生村官開始了全面推進階段。大學生村官政策的設計初衷,一是為國家培養了解國情、熟悉基層、心貼群眾,實踐經驗豐富的干部、人才;二是為國家增強基層組織建設、促進農村發展、讓農民受益。
然后太多的大學生,只是把村官工作當做權宜之計,當做晉升公務員的“跳板”,平時的心思和精力沒有完全用在農民和農村上,所做的貢獻便可想而知了。對他們來說,村官工作不僅浪費了寶貴的青春,也辜負了黨制定此項政策的初衷。
不可否認,大學生村官里不乏佼佼者,溫振便是其中一例,不是因為他曾經獲得過“優秀大學生村干部”“河南省十杰創業之星”等榮譽稱號,還有那用五年多時間將貧困村變經濟強村的背后心酸,用自己的真心與成績換得了百姓真心相待的干群魚水情……。我們從溫振的身上看到了當代大學生能夠俯下身去,真正扎根基層,所體現的勇氣、淡然與擔當,也看到了大學生面對一項工作,所體現的態度與決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希望也在農村,農村天地可謂廣闊,可施展一番作為。溫振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落后現狀的清醒認識和對鄉親的血脈深情,以及骨子里蘊藏著的尋求挑戰的冒險精神,讓溫振踏下心來,在思想上真正融入到了農村這個大熔爐中。他利用自己農業大學科班出身的優勢,把所學知識和遠大抱負,并結合所在農村的實際,最終摸索出了一條溫室大棚致富的方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農村,人生閱歷積累的很快,大事小情都磨練著人的意志,經歷的困難越多,得到的鍛煉也就越多。溫振在農村的五年,改變了他浮躁、急于求成的心態,在和群眾一起干事創業的日子里,自己的價值也得到了發揮。作為村官,即為農村發展出力,也為自身成長而工作,即把先進的技術、知識帶進農村,又會從農村工作中、從農民身上學到東西,農村這所社會大學,為他的人生和農村工作實現了“雙贏”。
溫振離開了工作五年的農村,調任副鎮長,但工作依舊是和農村、農民打交道,思路和作風也都打上了村官工作的烙印,他將在農村的廣袤天地中繼續扎根,生長。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大學生村官,在任職期間內,做好村官工作規劃,為農村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群眾做出貢獻,為自己的青春在這里畫出完美的弧線,讓我們的青春在這里奮斗,讓我們的選擇從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