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急救:應對各種日常心理傷害的策略與方法》
[美]蓋伊·溫奇博士/著,孫璐/譯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一口氣讀完這本《情緒急救:應對各種日常心理傷害的策略與方法》,有點相見恨晚——為什么我沒有在青春期或者至少大學時代就讀到這樣的心理學書籍呢?早點了解自己的情緒,知道如何應對,應該會更容易快樂吧。
《情緒急救》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情緒創傷和身體創傷一樣常見,失敗、內疚、拒絕和自卑是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人不知如何應對,只能假裝什么都沒發生,放任不管,從而使感覺糟糕的時間延長很多。
作為一個慣于傷春悲秋的文藝女青年,我并不擅長管理負面情緒,尤其花了很多年和自卑相處,它時不時冒出頭來,讓我感到深深的挫敗。青春期時,覺得喜歡的男生是遙不可及的,更重要的是自己平庸又無趣,一定不會被他喜歡。在那些漂亮又擅長社交的女生面前,我很容易被她們的光芒灼傷,然后沉默著縮回自己的殼里。搞砸了某事時,我自責得厲害,覺得自己是“白癡”“笨蛋”,想起《白玫瑰與紅玫瑰》里振保評價煙鸝的那句“人笨事皆難”。在午夜時分,我時常反芻著過去的糗事,重播不愉快的場景,為自己的不夠美好、大度而汗顏……
是的,我曾經就是這樣的人,活得緊張,一個拒絕就讓我勇氣盡失。我害怕與人打交道,年少時甚至不愿意去小賣部買東西——謝天謝地,后來有了超市和便利店。這一切都源于對自己缺乏信心,害怕被拒絕,害怕做不好,把事情搞砸。常有人跟我說,你想太多了,放松點兒。可我并不知道該如何放松,不是說句“別想了”思緒就能停下。
在《情緒急救》中,我看到自卑也是有療法的:自我同情,壓制腦海中自我批評的聲音,找出并肯定自己的長處,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提升個人力量……
我想了想,現在的自己比過去好些,確實是因為或多或少實踐了這些。那些我恐懼與逃避的事情,也在漫長的歲月中慢慢學著做到,發現原來沒那么難,原來自己也可以。
當年考研究生的時候,本科學院的老師說,××大學可難考了,我們學院近五年都沒有考上的。我當時很沮喪,卻依舊沒有放棄爭取,也就考上了。那之后,誰再跟我說某件事多么艱難不可能做到,我都表示懷疑——生活就像小馬過河一樣,水深水淺,要親自試過才知道。試過才知道,那些心理障礙都是紙老虎。
我開始寫作的過程也是跟自己和解的過程,把那些不愉快的人和事寫出來,對自己所有的脆弱和膽怯都認可,擁抱那個弱小的自己,不再自我嫌棄,活得也就日益豁達明朗起來。
或許我還需要更系統的學習和更多的練習,來面對那些隨時可能發生的拒絕、孤獨、喪失、內疚、失敗,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
心理學的知識光是懂得并沒有什么用處,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形成健康的思維方式。當情緒受到創傷的時候,要學會給它一片創可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