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寫完這個題目的時候,才突然發覺我是如此地魯莽而又如此地狂妄!剛剛讀完兩本書,就敢堂而皇之地說“閱讀周國平”,好像向世人昭告自己有多了解似的。我實在不敢肯定說“我沒有這個意思”,但我卻敢肯定的是,因為喜歡他的文章,因為有所感觸,才有忍不住記錄下來的沖動,以此來紀念我和周國平老師的偶然際遇。
喜歡周老師的書,也許因為自認為和他有些許相似之處。所以,讀他的書,會發現他抒寫了很多我內心所想卻苦于才疏學淺無以表達出來的心緒。每到此時,那樣的文字便醒目地躍然紙上,讓我內心掀起一片小潮:“嗯 嗯,就是這樣!”
喜歡周老師的書,因為是他讓我知道自卑、無聊、寂寞、厭倦、悲觀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事,即使叔本華、尼采、拜倫這樣的哲人和詩人也同樣有著這樣的問題和深深困擾。所以,這也激勵著我,即使這樣的負能量也可以是形而上的、可以是深邃的。再所以,我仿佛又遠遠地看到了肯定、正能量的曙光在前方……
喜歡周老師,因為他在《安靜的位置》里說:“我不是一個自信的人,問題出在我常常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因此,而對我以往做的事情發生了懷疑。許多事情是自己想做的,其實可能是受了外界的誘惑或逼迫去做的。”我更是一個不自信的人,我甚至連對未來要做的事情也發生懷疑過!幸好,不自信甚至自卑在周老師那里并不一無是處。所以,我自作主張地用我的不自信的感受去感受他的心情,從他那里得到慰藉,竟然有一種共鳴感!所以,我喜歡他。
喜歡周老師,因為他曾提到,在他的童年,因為身材瘦小,而受盡同班男同學的欺負,直到后來成績優異、才不再受同學欺負;而我的童年,因為身材肥胖,也經常遭到同學的奚落和冷落,從而烙下了自卑的情結。雖然外貌處于兩個極端,遭遇卻也算得上殊途同歸。我深深知道那種感受,但無法衡量童年帶來的影響或是換種說法,如何對童年的影響做個判斷標準才是公平的……
周老師的書,仿佛就是他自己;讀他的書,仿佛就是在和他平等地交流。他沒有有的學者所謂的距離感、沒有賣弄、沒有煽情、更沒有強迫感!在他的書里,你是自由的,而他,只是娓娓道來。因為,他只是在安靜的位置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只和他的心靈有關,和別人無關;因為他說了,他情愿做一個“守望者”。
因為周老師、他的書,有幸認識了叔本華、尼采、拜倫,有幸聽說了皮卻林、莫爾索,我像中了毒癮一般喜歡上了這些帶有消極、悲壯的哲人和角色,讓我忍不住有進一步接近他們的沖動;或者說,因為我自己,我喜歡上了周國平,進而喜歡上了上述那些可愛的人。
在此,要特別感謝許知遠,是他的一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讓我讀書第一次有一種欲罷不能之感,讓無知的我急切地轉向周國平、轉向了另一個世界。我想以后,會盡可能地多讀書(聲明:絕不僅僅是為了所謂的“有用”的知識),而是盡可能地“愛智慧”,諸如愛“周國平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