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我國實行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計劃至今,6年已過,當年選聘的大學生“村官”的兩個任期已滿,對于他們出路的安排,已成為中央及各地組織部門當前必須面對的問題。(
2014年的今天,大學生“村官”的話題再次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不過這次是因為續聘期滿的在職大學生“村官”部分被直接解聘,引起部分“村官”的不滿。這些“村官”的出路在何方,他們將何去何從尚不明晰。其實,和大學生“村官”相關的問題不止一個,有些問題不得不面對,所以被提上議事日程;還有些既已存在的問題雖沒有被提及,但也不能被忽視,像前兩年被提及但至今仍未很好解決的“村官”長期不在村的問題。
大學生“村官”本應該一心一意、全心全力幫扶“三農”發展,竟然長期不在村,他們都去哪兒了?
“村官”之所以不在村里,主要是被鄉鎮街道或者其他單位抽調。不少鄉鎮街道基層干部缺乏,能夠熟練使用電腦等現代辦公設備的更加少,抽調大學生“村官”則是一個最便捷的途徑,他們不用付一毛錢就多得了一員得力干將,聽起來好像是何樂而不為。
還有就是,部分名義上被借調的大學生“村官”,村里不管了,鄉鎮街道也不好管,長期以往,自由散漫成性,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假也懶得請。鄉鎮街道一是怕承擔連帶責任,再一就是老好人心理作祟,不愿意在一個沒有編制的年輕人的簡歷上抹黑,影響其前程,心里雖有怨言,于是只要上級不發現、不追責,就任之縱之。
再者,還有部分不在崗的大學生“村官”是因為讀研深造去了。“村官”從組織分到村里后,只要組織部不去考察,與村干部搞好關系出去讀書又有誰知道呢?倘若上級要考察只需要臨時回來即可,這樣2年下來,享受公考優惠的政策不說,還取得了研究生學歷,如意算盤打得瑯瑯響。
還有部分“村官”則是創業,如果單是同農民一起在農業方面創業,那倒還確實是做出了實在的貢獻,應該給予嘉獎。但是自己進城創業,開個什么與農業農民沒有絲毫關系的小公司,同時還拿著“村官”的工資,這似乎說不過去。
還有另外一部分“村官”,特別是一屆期滿續簽第二屆的“村官”,離崗不離職,基本不下村,“村官”相關管理部門和村里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于是,他們照樣拿著“村官”工資,卻成了社會自由人。
另外,還有少數部分女大學生“村官”,打著懷孕生孩子的旗號,從婚假到孕假再到產假哺乳假,一路的假下來可能不止一兩年,生個孩子“村官”就期滿了,馬上又可以享受優惠政策參加公考出去。作為大學生“村官”不在村里,這真的是說不過去。
從中組部刊發的2008年的《關于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意見》(組通字[2008]18號)文件到2013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意見》(組通字[2012]36號)文件,幾乎年年強調“要切實解決有的大學生‘村官’被長期借調、不在村里工作等問題”類的字眼,全國各省到各市到各區縣,也幾乎年年發文要嚴格對待大學生“村官”長期不在村的問題,可至今為止,此問題仍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村官”長期不在村,毫無疑問嚴重違背了政策初衷,是大學生“村官”政策的異化。如果任其蔓延,不僅大學生“村官”本人得不到健康的成長和應有的錘煉,大學生“村官”政策也會嚴重變形走樣,淪為轟轟烈烈的形式主義,還將嚴重損害該政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影響政策的公信力和廣大農民對國家政策的信任度。
“村官”長期不在村,讓“既改變農村面貌又促進大學生鍛煉”國家政策的初衷淪為泡影。莫等“亡羊”方知痛,對“大學生‘村官’長期不在村”現象,從政府到社會,真的不能再視而不見、坐視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