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啰啰,啰啰啰……”11月25日,筆者來到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常樂寺村五組的一個小山坡上看到,該村大學生村官支書胡楊在他的一陣呼喚聲中,一群小香豬應聲跑來,狼吞虎咽搶食紅苕。喜得胡楊連連說:“別小看了的這些小香豬,雖然喂養時間不到兩個月,但大的已經長到20來斤了,小的也有10多斤,明年我們合作社成立后,村民又多一條增收路子了。”(11月26日 四川新聞網)
大學生村官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特殊的身份和較高的學識素養,他們到村上工作以后,往往是基層干部和群眾關注的焦點,他們深入到基層,讓知識服務鄉村,因而人們常常把當下的大學生村官稱為“新知青”。
基層是個大舞臺,情況復雜,任務艱巨,農村工作更是紛繁復雜,大到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小到村民糾紛、婚喪嫁娶,哪件事都不能馬虎。從城市到農村,從大學生到村官,拋開功名,或許融入才是最好的人生體驗。大學生村官就是要在基層一線磨煉意志、鍛煉品質、錘煉作風,積累經驗、豐富經歷、提升素質,茁壯成長。
大學生村官的下鄉,在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同時也能推動資源向基層傾斜。現今很多的大學生村官不再是為了一個簡單的目的——就業,他們希望能在農村發光發熱,發揮優勢,在農村這片廣袤的天地里亦可以有大作為。他們既是為農民服務的村官,又是引領農民致富的帶頭人,在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