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南城縣在新錄用大學生村官中開展農業技術和電子商務培訓,通過先學技能再上崗的方式,幫助他們盡快熟悉工作、進入角色,提高致富帶富能力。
“開會能講話,下地能干活”,這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民們對一些鄉鎮干部的最樸素的評價。這簡單的一句話,仔細琢磨起來,還真含義深刻。“開會能講話”,那是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表現;“下地能干活”,則是懂專業、懂技術的“在行”表現。既有理論的支撐,又能走進田間地頭,與老百姓“說得上話”,就是百姓心中的“能人”、“高人”。這樣,百姓信服你,辦起事情來就事半功倍。
近年來,大學生村官成為了農村基層工作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他們朝氣蓬勃,懷揣著夢想,到“廣闊的天地”去引領百姓走致富路。所以,每當看到關于“大學生村官”的新聞,眼前出現的就是一群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人戰斗在鄉村第一線,腦海中憶起的是是梁啟超先生那“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的讓人振聾發聵的豪言。
然而,當“村官”不是搞春游,更不是進歌廳舞廳,光有那份激情是不夠的,光有在校園里學到的那點理論知識也是不夠的。據悉,有些地方的大學生村官,完全就是掛個名,甚至沒有住在村里,而是呆在鎮政府幫助弄點資料什么的,間或與分管領導一起到村里走走,算是“接地氣”了。即使來到田間地頭,開口說的就是“黃話”,有關種養知識還要百姓告知。這樣的“村官”,這樣的工作模式,肯定有悖于黨中央此項政策的初衷;這樣的村官,只能成為基層工作的“累贅”。
當下,選派得“第一書記”一般都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群眾基礎,但往往出現工作不適應的現象,因為先前都在政府部門慣了,一下子去和老百姓整天面對面,中間還有些鴻溝。而大學生村官是村級建設中另一股力量,他們腦袋靈活,辦事機敏,接受能力強,在通過農業技術和電子商務培訓后,就會真正做到“開會能講話,下地能干活”了。
這樣,各村原村級干部、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從三個層面構成了新的領導班子,他們完全可以進行“優勢互補”。原村級干部往往缺乏創新思維,改革的膽子不夠大但有有實地經驗;第一書記容易在與原單位的比照中產生心理偏差,但各方面的協調、指揮能力比較強;大學生村官常常缺少工作的韌性,但他們有技術、懂商務……這三種力量有機地整合起來,一個村的發展就勢如破竹了。
因此,“先學技能再上崗”,應該成為大學生村官“就職”的新常態。這種以“技能”為內容的“崗前培訓”,極大地提升了這群年輕人的戰斗力,鋪就了村官走向成功的大路。有了真本事,進入角色就快,對工作的熟悉就快;有了真本事,和村級干部的融合就好,百姓的信任度就高。總之,大學生村官堅決不能成為地方基層的“累贅”,而當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敢于創新的勇氣、能夠較真的本事引領村民共同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