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馬向陽下鄉記》,主人公馬向陽這一下鄉扶貧書記不僅贏得大槐樹村民的認可,也獲得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
馬向陽從城市到農村,從公務員到村官,工作變了,環境變了,身份變了,但只用一年時間,他就瀟灑轉身,成為一名優秀村官。原因何在?得到群眾的支持!
他吃住在大槐樹村,誠心實意與村民打成一片,老老實實做大槐樹村一份子,他熱愛這片土地和百姓,扎根在這片土地,甚至比大槐樹村村民對這片土地更有感情,自然,他就能從這片土地和人民那兒獲取支撐力。
群眾是馬向陽的智慧源泉。馬向陽虛心向村民討教如何當書記;按照老祖奶的建議,逐家逐戶走訪調查;他接受李云芳修路的提議;他用方便面向村民換取致富點子;他在與老祖奶的促膝交談中,獲取創業靈感,開辦煎餅公司,推廣“支前煎餅”,打造旅游項目,引發致富蝴蝶效應。
可以說,沒有群眾的智慧,他的扶貧事業就會多走彎路。
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關切百姓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他獲得群眾支持的根本原因。他從化糞池里救起老祖奶,用真鈔調換假鈔填補老祖奶損失,為老祖奶買馬桶架子,幫助洪云找工作,種種善舉義行,讓初來乍到、茫然無緒的馬向陽贏得了最堅定的一批支持者,為工作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劉玉彬用金錢開道,要買大槐樹,絕大部分群眾為利舍情,馬向陽這個與大槐樹村本無淵源的外來人卻憑著對這片土地的赤誠之情,舍身護樹,他的壯舉感動了村民,一個又一個村民站到他的身邊,護樹成功。
馬向陽賣房借錢,自掏腰包流轉村里土地,只是為了讓村民利益最大化。
他沖入火海救出劉世榮的孫女,融化劉世榮心中最后一塊碎冰,感召這個鄉村能人最終與他齊心協力帶領村民奔小康。
幫村子修路、開辦煎餅公司、蓋大棚、流轉土地,是馬向陽一年任期做成的四件大事。這些項目帶活村里經濟,幫助村民致富,真正解決了村民最大的利益關切,想不獲得支持也不容易。
從最開始開展工作屢屢受挫到最終順利解決一樁樁大事難事陳年舊事,靠的是什么,就是群眾的力量。為什么群眾會站到他身旁,給予他支持,跟著他走,就在于他公而忘私,一切為了群眾的公心。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心腸是可以暖熱的。
馬向陽從青澀走向成熟,從挫折走向成功,根本之道就在于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他用真誠善良打動人心,用無私付出贏取民心,用創業致富鞏固人心,
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相信馬向陽的故事能給我們一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