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官在崗人數和期滿流動的總量來看,福建省可謂是“小樣本”。盡管“出口”壓力不太大,卻聯手6家央企搭建專場招聘平臺,體現的是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尊重村官自主選擇、暢通多元流動渠道的鮮明導向。
眾所周知,中央文件明確提出了期滿村官有序流動的五條出路,包括留村任職、考錄公務員、自主創業、另行擇業和學習深造。但從實際情況看,考入機關和事業單位成為大學生村官的最大期盼,一部分人“鐵飯碗”觀念根深蒂固,第一個聘期考不上,第二個聘期再考,甚至拋開村務,專心備考,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有專家指出,流動渠道的單一取向,不僅有悖于大學生村官制度設計的初衷,也不利于村官隊伍的健康成長。因而,創造條件從多個層面、多個方向接納大學生村官,積極推薦合同期滿大學生村官進入人才市場,建立機會均等、自主擇業的有效平臺,是構建村官工作長效機制的重要環節。從這個角度說,福建省首場招聘會的示范意義,就不是單純看安置了多少名村官,而在于引領村官摒棄狹隘的“官場思維”,用全新的思路拓寬流動的出路。
大學生村官隊伍,是各行各業重要的人才儲備。對他們的培養和關愛,也不能止步于流動環節。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向社會推介大學生村官的優勢,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作用,為他們尋找到值得托付的“婆家”。另一方面,還要以強烈的責任擔當,為他們的后續成長盡職盡力。福建省希望招聘企業量身定制職業規劃、提供風險保障的做法同樣值得借鑒。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村官真切感受到,多渠道流動同樣可以走出人生的精彩,甚至天地更廣闊,前景更遠大。也才會使卸任村官少一些糾結和迷茫,義無反顧地接受挑選,在新的崗位上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