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5日從中江縣委組織部獲悉,今年該縣大學生“村官”招聘工作剛剛結束,計劃招80名,實際只招聘錄用38人,有22個鄉鎮無人報名,主要集中在比較偏遠的山區。據悉,這是該縣自2007年啟動大學生“村官”計劃以來,首次遭遇大面積無人報名的境遇。(7月15日四川日報網)
四川從2007年開始招聘大學生村官以來,還是第一次出現這樣大面積遇冷、無人報考的局面。村官崗位雖然不是正式編制,但其工資待遇相對穩定,特別是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有優勢,還是受到許多高校畢業生的青睞,畢竟可以暫時先緩解一下就業壓力。
但在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最困難的時候,像中江這樣還不是很偏遠的地區都出現招錄率不足50%的尷尬情況,可以想象,像甘孜、阿壩、涼山等條件更艱苦的地區報考人數可能更少。
一邊是有崗位沒人愿意去上班,一邊是大量高校畢業生待業在家。出現這樣的狀況,說明現在的高校畢業生在選擇工作崗位時更加理性了,不僅考慮工資福利待遇,還要考慮工作環境的優劣,不再像以前那樣“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選擇,然后來后悔;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對大學生村官的一些保障措施需要完善,比如,一些地方雖然將大學村官參照鄉鎮事業干部管理,但卻沒有為其購買相應的社會保險(放心保)等。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招聘大學生村官遇冷不見得是壞事,至少可以讓我們看到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如今不少的大學生缺少吃苦耐勞和奉獻的精神。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一代,從小父母嬌生慣養自然不在話下,再加上學校缺少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以及受市場經濟拜金主義的影響,導致一些大學生畢業后寧肯在家待業“啃老”,也不愿意到艱苦偏遠的地區去鍛煉、奉獻。
二是有些地方為大學生村官提供保障方面的不足。表現在:社保上,有些地方只給大學生村官購買養老和醫療保險,其他如工傷、住房公積金等就沒有購買;培養上,有些地方純粹將大學生村官視為打雜的,沒有放在村進行培養鍛煉,而借調到鎮上從事端茶倒水、打字傳文件等。
但是這兩方面的問題,卻也讓人覺得并不是好事。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就業觀念、擇業理念的引導,引導他們到祖國最需要的基層地方去發揮聰明才智、貢獻熱血青春。而地方政府也應該為高校畢業生下基層提供堅實的“后勤”保障,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安心的扎根基層、服務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