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碩士生魏華偉當年剛一到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就被村民們來了個下馬威。“高材生當村官,是來鍍金的吧?”村民說話直截了當,“干好了我們敲鑼打鼓送,干不好就用磚頭砸你走!”5年過去了,村民掛在口頭的是“吃水不忘打井人,致富不忘魏書記”,不被看好的清華高材生成了“農民貼心人”。(中國組織人事報7月17日)
1967年~1979年之間,中國有不少文革后畢業的、屬于城市戶口的初、高中畢業生,下放到農村或農墾、兵團等地方去務農,這些人被統稱為“知青”。當時的中國廣大農村長期落后,經濟不景氣,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基礎薄弱,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甚至出現了糧食嚴重短缺的現象。通過知青下鄉,不僅對農村的文化工作、宣傳工作和青年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在發展互助合作、農業生產上,顯露出他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和后備力量。
現如今“大學生村官”又成了新生事物,幾乎和當時的“知青”有點相似,以“鍛煉大學生,培養后備干部,推進新農村建設”為目的,不僅提高基層干部的素質,給基層注入新鮮血液和帶來活力,并且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老百姓心中就和當初看待知青是一樣的,對大學生村官會產生質疑,會不接納他們,然而如今的大學生村官幾乎都是80甚至90后,他們對自身的要求都是極高的,他們也想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升華理想、增長才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他們會學會與農民群眾融為一體,充分發揮所學之長,為農民群眾服務,以頑強的精神和堅韌的意志扎根基層、艱苦奮斗!
大學生村官們滿懷希望與理想。到基層去,到經濟薄弱村去,作出他們光榮而無悔的選擇。扎根農村、長期吃苦,決不把到經濟薄弱村任職設計成為人生歷程中的“短期行為”;刻苦學習、不斷實踐,為經濟薄弱村的脫貧致富做出自己的貢獻;踏實工作、艱苦奮斗,用實際行動展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使得他們從村民質疑的“鍍金高材生”變成“農民貼心人”,從“干不好要用磚頭砸走”到“吃飯沒,到我家吃飯吧”這樣招呼他們,這些,都是他們的付出換來的,是實實在在的認可,現在,很多鄉村都親切的稱大學生村官為“農民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