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度設計上要把大學生村官去“官”化,從一開始就不要把政治上的升遷包括編制之類當成一個繡球拋出來。
■大學生村官計劃必須是一個長期的規劃,基層需要的不是“臨時工”,它實際充當的也不應是就業的“避難所”抑或入仕升遷的“跳板”。
留守,還是流失?昨日本報對蘇州大學生村官流動性進行了一個抽樣調查。大學生村官有留守也有流失,從蘇州乃至全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流失占據了上風。“近9%的被訪者愿意留在農村,10%的人已在農村創業并有所成就,兩項數據相加也不到20%……”從《2013年中國大學生村官發展報告》副主編、大學生村官政策問題研究專家李義良所作的一項針對大學生村官流動性的調研結果就可以得到印證。
讓更多的大學生走進基層、走進農村,這本來是多方共贏的好事:農村發展需要更多知識青年的加入,大學生實際能力的提升需要基層經驗來積累,而更多的大學生愿意選擇去基層去一線,這應對大學生就業難也起到一個很好的緩沖。不過,幾年過去了,大學生村官卻遭遇了諸多的尷尬。不少村民抱怨:“大學生村官不要像水上的皮球,從上面看下水了,在下面看漂在水上,要能做點實事”。有些大學生村官也自怨:“我們算什么人?如果是農民,我們沒有土地;如果是工人,我們不享受工人待遇; 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員,我們又沒有編制,工資跟他們相差一兩倍!”還有教育專家擔心:“大學生村官計劃別又成了爛尾樓?”
大學生村官本身存在一定的聘期,而且在政策上也為大學生村官的出路指明了方向,甚至是提供了諸多優惠的條件,這種制度設計下,流動或者說流失是一種必然。理論上,大浪淘沙都是自然選擇的過程,但現實問題是,農村基層的長期發展和穩定發展,它需要的是能夠真正扎根和長期扎根的人。如果大學生村官更多被當成躲避就業高峰的權宜之計,甚至是尋求升學加分或公考優惠的捷徑,那么還能保證他們能真正沉下身心去做點實事嗎?
顯然,當初吸引大學生深入農村深入基層的政策條件,到了今天反而暴露出了它的短板效應,這就需要我們從理想重新回歸現實,來給制度打打補丁。那些想離開的,或者壓根不適合的就讓他們自然離開,但對那些有扎根意愿、有能力支持農村發展的大學生村官要拿出一些“留人”的誠意和決心。
首先,在制度設計上要把大學生村官去“官”化,從一開始就不要把政治上的升遷包括編制之類當成一個繡球拋出來。大學生村官可以有、一定要有,但是從招聘的一開始就應該通過設置更長的聘期,甚至是引入職業村官概念,來引導大學生把它當成了一個長遠的事業而不是短期的跳板,在選聘時把扎根意愿當作錄用的優先條件。
其次,要配套激勵措施,這個激勵不是原來制度設計中出路上的政策優惠,而是從崗位出發想方設法留住人而且是能夠盡大可能地發揮其潛能。解決大學生住宿、生活方面的便利,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績效管理,不能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大學生村官去“官”化之后,什么才是最大的吸引?應該讓投入與收獲成正比,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分紅或者業績提成等方式來解決大學生村官糾結的待遇問題。
其實,招聘大學生村官只是解決了“進”的問題,只是個開始,而后期的使用和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出于對基層群眾和大學生自身負責的態度,大學生村官計劃必須是一個長期的規劃,基層需要的不是“臨時工”,它實際充當的也不應是就業的“避難所”抑或入仕升遷的“跳板”。
所以,我們必須思考:政府部門究竟該給大學生村官怎樣的定位,基層能夠給大學生多少的發揮空間,大學生們真的為扎根基層準備好了嗎?這些深層次問題不厘清,高調之后必然會有沉寂。